
秦安县南下关有一条幽深小巷,人称人民巷,巷中有一处雅致的院落,院子虽然不大,主人却将其打扫得纤尘不染,青砖碧瓦与几处盆栽交相映衬,彰显着主人不俗的艺术品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的传承人姚常德夫妇,便在此处居住。
今年63岁的姚常德从秦安县文化馆退休以后,依旧难以割舍为之奉献了一辈子的秦安小曲,不断创作新曲目,并时常前往县文化馆,指导秦安小曲的排演及创作。

姚常德1960年生于秦安县王尹镇姚沟村,1976年,年仅16岁的他便进入秦安县文艺宣传队。“进入县剧团的时候,秦安小曲这门艺术实际上濒临消亡了,当时没有专业的艺人和演出团队,即使是县剧团,排演的剧目也主要以秦腔剧为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王瑞林老师唱秦安小曲,当时就觉得这种戏曲艺术非同寻常。秦安小曲是一种西北的传统曲艺艺术,却没有秦腔的粗犷豪放,其唱腔温婉细腻,像是江南一带的风格,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姚常德娓娓道来。
自此以后,姚常德逐渐将自己的业务重心放在了秦安小曲上,多次拜访请教王瑞林、王鹏举等多位秦安小曲老艺人,慢慢总结出了秦安小曲的曲牌,唱腔等等。

1979年,县剧团排演了第一部秦安小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省广播电台录像、录音播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1989年,县剧团又排演了一部秦安小曲剧《双镯记》,由姚常德担任主角。这部剧一经演出便收获了一片好评,秦安小曲这个濒临消亡的剧种由此重获新生。
原创剧目的不足是姚常德担任县剧团团长初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我其实一直在思考,我们传统曲目好是好,可写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东西放在今天来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今天的人和事写进小曲当中,让它更具现实意义呢?”
2002年,一则新闻引起了姚常德的关注。一名来自秦安县云山镇的农村贫困学子,母亲早逝,父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他也不负众望,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其实,我们1989年排演的《双镯记》,讲述的也是教育问题,教育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觉得云山学子这个题材很能展现秦安人民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精神,就决定把它改编成秦安小曲剧。”对于初次从事剧本创作的姚常德来说,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无疑是一个较为艰巨的挑战,为此,姚常德亲自前往云山镇了解情况、深入采访,花了十多天时间完成了初稿。之后经过专家论证、反复修改,终于在2003年将这部名为《情系学子》的秦安小曲剧搬上了舞台。
《情系学子》一经上演便广受好评,先后荣获甘肃省小戏小品调演编剧二等奖、表演二等奖;天水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从此之后,姚常德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2003年至今,姚常德先后创作了《杀鸡宰鹅》《三月春风》《草根》等秦安小曲剧及《家园好》《神州处处换新颜》《惠风劲吹夏家湾》《红船曙光》等秦安小曲曲艺节目,先后斩获了数十个全国及省、市奖项。
如今,年逾六旬的姚常德依旧活跃在秦安小曲这方舞台上,他不遗余力创作新的剧目和曲艺节目,潜心挖掘和培养年轻后生参与到秦安小曲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我始终认为,秦安小曲不应该仅仅存留在书本或是影像资料中,它是舞台艺术,就应该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该与时俱进,就拿秦安小曲来说,它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历经明代胡缵宗、清代张思诚等多位学者的增删、改编,才有了如今的样貌。作为秦安小曲的传承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让秦安小曲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讴歌时代发展、展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张名片。”姚常德说道。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