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引领谋发展 产业增收惠民生
——中山镇多措并举推动主题教育与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山镇党委严格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安排,镇党委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要措施衔接起来,既注重按照上级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注重结合全镇工作实际使“自选动作”有特色,努力推动主题教育真抓实做,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勤学习,坚定信念再出发
作为深度贫困乡镇,中山镇党委坚持党建与脱贫攻坚互融共促工作思路,严格贯彻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党员干部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研讨,观看专题片,举办读书班,党组织书记轮训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等多种形式,集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党章党规等进行了深学细研;镇党委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及时向党员干部以及各党支部发放学习教材,同时通过工作微信、中山党建微信公众账号、QQ工作群、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手机APP、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平台及时推荐学习材料供全体党员自学。教育引导广大全体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忠实践行初心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动力,把组织资源转化为攻坚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实抓好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夯基础,建强支部筑堡垒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要务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山镇党委坚持“给钱给物,不如建强支部”的理念。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充分挖掘优秀农民、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将各个支部打造成引领全村发展的“领头羊”,积极动员务工能人返乡创业,齐心聚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将党建工作与村级治理、村级发展等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镇党委本着“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大力推行农村“三链”建设,在百万蛋鸭养殖基地和冬花种植基地联合成立了中山镇博源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创新开展“把党员培养成产业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务工作者”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活动;以“帮思想、帮技术、帮致富”为主要内容,创建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与贫困户结成对子,通过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辐射带动全镇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三、做调研,集思广益谋发展
镇党委、镇政府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新契机,结合集中学习研讨情况,领导班子成员立足职能和当前工作,深入各自联系点,走进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调研了解民情、掌握实情。通过梳理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后,立足地域优势,以“党建+”模式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纽带,引导各党支部继续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富民产业”、“党建+林下经济”等多种发展模式,实现了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全镇牢牢依托政策优势和政策扶持,累计新建优质花椒园6.6万亩,改造提升老果园1.3万亩,先后建成孙赵流域、香山流域、东寨流域、景家流域、北庄流域和酸刺流域标准化花椒“精品园、示范园、致富园”,在肖渠村建成花椒品种园和无刺花椒示范园各1处,实现了花椒产业全覆盖。同时针对高寒阴湿边远山区果椒产业起步晚、规模效益未形成、群众短期增收难问题,镇党委因地制宜,科学分析,大力发展寒旱农业林下间作套种冬花万寿菊等中药材短平快特色种植项目,中山、肖渠、蔚文、下陈等党支部先行试点,成功引进种植万寿菊、冬花、板蓝根共计4500余亩,取得了可观效益,今年全镇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产业种植冬花和万寿菊共计2.5万亩,做到了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以短养长,以短促长,以短保长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短期增收难的问题,为带领贫困群众打下脱贫不返贫的坚实产业基础。

四、找差距,整顿问题见实效
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着眼查找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向问题整改要实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走访入户、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形式,向广大党员群众征求意见建议,了解群众呼声;另一方面,镇党委以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为切入点,结合调研和征求意见情况,针对梳理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对问题进行了逐一整改销号。镇党委秉持以民为先的思想,坚持以群众满不满意、群众拥护不拥护为检验整顿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党组织带头能力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先后调整香山村、簸箕村、元丰村、姚沟村四个村的村班子人员结构,选用了一批素质硬、敢担当、能作为、群众满意的村干部;新建和改扩建的香山村、元丰村、北庄村、簸箕村、姚沟村、车山村六个村级活动场所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结合农村党员先锋指数量化考评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具体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组织党员群众在镇村主干道栽植景观树25000余株,总里程达10余公里;实施农村厕改696户。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整改措施的落实,使得问题整改工作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群众对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抓落实,壮大产业惠民生
镇党委、镇政府通过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做实、做稳、做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以进一步发展村级支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分红增收为目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在天津市津南区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帮扶下,成功引进百万蛋鸭养殖和深加工精准扶贫“短、平、快”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为百万蛋鸭养殖项目,位于中山镇中山村刘箕组,投资2080万元,流转土地505亩,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首批7万只鸭苗已全部投放到位;二期深加工项目位于中山镇郭箕村,投资4420万元,可加工松花蛋、咸鸭蛋等,目前正在建设当中。通过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目前项目土地入股125亩,其中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22万元;东西部协作天津援建资金入股1000万元和贫困户财政支农资金入股962万元,带动1246户贫困户,实现分红156.96万元;通过劳动力入股吸纳以贫困户为主的“产业工人”75人,其中带动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月均增收3000元。

六、谋长远,持续发展早规划
镇党委立足全镇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县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天津津南区的帮扶援建下,全镇今年实施扶贫车间项目2处,分别为肖渠村万寿菊加工扶贫车间和蔚文村花椒加工扶贫车间。万寿菊加工扶贫车间,由肖渠村和秦安县鑫农农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总投资10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收购加工万寿菊可达6000吨,创造产值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8个以上,间接带动周边500余户3000多人参与万寿菊种植。花椒加工扶贫车间,由蔚文村和秦安县富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总投资8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收购加工花椒可达50万斤,创造产值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以上,间接带动周边400余户2000多人参与花椒种植并获取可观收益。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