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秦安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2018/12/28 9:28:43)  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砥砺奋进展宏图 改革发展铸辉煌

——秦安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桑巨变。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踏着开放的步伐,秦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改革开放40年,也是秦安县农业迅速发展的40年,尤其近年来,秦安县坚持增收为本、稳粮强特、提质增效的农业发展方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三变”改革为主线,以构建高效的生产、经营、产业体系为核心,呈现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民生改善的局面。2017年,全县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6899万元,其增加值164661万元,增长5.87%。全年新修梯田2.7万亩,年末水平梯田达到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保灌面积8.74万亩,水窖73708眼。农业方面,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245716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47744万元,增长6.76%。林果业方面,全县实现现价林业总产值1977万元,增长30.96%;实现林业增加值213万元,增长8.97%。林产品产量达2760吨,其中花椒产量1280吨。畜牧业方面,全县实现现价畜牧业总产值29047万元,增长2.49%。农林牧渔服务业方面,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3万元,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0万元。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如今到秦安,琳琅满目的商品、红火的交易场面,无不折射出秦安积极发展多元富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全县经济迅速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秦安县依托林果资源优势,狠抓以果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扶持发展以果品贮藏、果汁生产、花椒加工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桃之乡”“苹果之乡”“花椒之乡”成为了秦安的三张亮丽特色名片,并成为国家认证标志。目前,全县林果总面积达90.9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2.52万亩,年产量91.14万吨、产值33.36亿元,全县人均林果收入58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7%。其中,仅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品牌价值分别达24.86亿元、13.28亿元和75.91亿元。而从肩扛到高铁疾驰,则是秦安特色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的巨大变化。一直以来,秦安县紧抓“商贸活县”建设,加快构建仓储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现代小商品城。各类网店交易额达6.7亿元。落地秦安的“中农联·关天国际农产品电商冷链批发物流园”项目运营后,预计市场总体年交易销售额50余亿元,将带动涉农电商线上交易超过20亿元。秦安,更是劳务输转大县,全县坚持以推进新建项目建设吸纳就业,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助推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33人,输转城乡劳动力11.23万人,全县劳务收入为21.78亿元。通过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地湾博物馆、解放纪念馆、报纸牌匾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开放,凤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旅游景区,刘坪何湾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大地湾景区、凤山景区、朱湾景区先后被列入省级旅游大景区和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规划,2017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又一大产业。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如今,当你行走在秦安城区,你会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商贸活力:大型超市、连锁店、特色店等大店小店鳞次栉比,家电、珠宝、服装、小吃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同样,在各大工业园区,一大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这种活力和繁华,与全县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40年来,秦安县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3231户,从业人员51172人,注册资金总量达到121.61亿元。企业集团4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主体48户,拥有注册商标396件,甘肃省著名商标14件、市知名商标15件。2017年度上半年全县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80户,同比增长20.6%,完成“个转企”80户,占全年任务数66.67%。非公经济出口额3462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05亿元,同比增长24.74%;上缴税收8977.1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030人;新增授权专利数4件,新申请商标67件,注册商标52件,2017年上半年全县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7%。近年来,秦安县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进就业工作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深入推进省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示范县和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共建成1个县级创业服务专区、7个镇级就业和社保中心及120个村级创业指导室,创建省级创业就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县级就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25家。全县新增创业创新人员1300人,创业带动就业3800人。完成“个转企”120户,发展非公企业200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05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以上。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在党的富民政策光辉照耀下,秦安县争取实施了城南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性住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全面改薄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兰高铁的开通改写了秦安不通铁路的历史,使秦安至兰州的行程由4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秦安至西安的行程由5个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即使远在1400公里以外的北京,目前最快的一趟高铁,也只需7小时46分钟;引洮饮水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覆盖秦安县17个乡镇,彻底改变全县水资源贫乏的现状;秦安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初具规模;改造铺油城区道路23.5公里,铺设人行道10.9万平方米,南小河便民桥、葫芦河3号桥全面建成通行,城区供水扩建二期、城区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营,启动了投资4.75亿元的城区“4811”防堵畅通工程,成纪大道、葫芦河1号桥、街泉路改造提升工程和北坛休闲广场、地下商城等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保障性住房6386套,硬化乡村巷道164万余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1.3万户,建成“百兆光网宽带”示范村280个;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81条991公里,实现了建制村通畅工程全覆盖;实施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巩固提升工程,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凸显新成效,建成了“百里生态文化长廊”、葫芦河生态公园、凤山文化生态公园等示范工程,创建省、市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7个,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40年来,秦安县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县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先后引进推广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果椒无公害生产、蔬菜设施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8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250多项,连续3次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快速发展,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秦安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17年底,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93.21%,义务教育巩固率98.47,高中阶段入学率93.65%。卫生事业成就辉煌,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村卫生室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秦安被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和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17年底,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31家卫生事业从业人员1639人,标准病床1394张。新农合参合率达99.68%。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以文化惠民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排了大型秦腔历史剧《陇上铁汉》,长篇小说《货郎客》出版发行,女娲祭典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续成功举办了“走进桃乡秦安·感受美丽田园”主题旅游活动,并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孤儿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2017年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221.1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5.4亿元,是1977年的8462.5倍。40年来,一项项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了秦安的家家户户,以城镇、农村低保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

  生态建设成果喜人。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县上以“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建设、“三荒”治理、“三边”(公路边、铁路边、村庄周边)美化和城区“一山两河”(凤山、葫芦河、南小河)景观打造为重点,先后完成生态造林13.7万亩,栽植行道树982公里,推动“生态秦安”建设迈上新台阶。2017年底,全县实有林地面积90.93万亩,比1977年的10.41万亩增长8.7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29.98%。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三北五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坚持把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无垃圾创建相结合,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村11个,整洁村130个。加大环境监管与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重点抓好建筑施工和渣土车管理、煤质监管、黄标车淘汰和禁燃区管控等工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大对葫芦河、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葫芦河断面水质超标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投放,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护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和“以旧换新”,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生产,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在建筑、交通、运输、供热等方面的利用率。

  深化改革焕发活力。秦安县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行政监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医保实现整合,省内新农合异地结算全面推行。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农村教育、党建机制改革创新和“两保一孤”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模式,探索出了特困群体兜底式医疗保障新途径并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上专题刊发推广。陇城教育园区作为全省教育扶贫的典型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办学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改革在哪里”栏目进行报道。扎实推动文旅结合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成功举办了2018年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秦安县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索了好方法新路子,为培育秦安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秦安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受到省市高度关注。以开放和优化招商环境为引领,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兰洽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平台,积极推介洽谈项目,吸引资金,实施了秦安·中国西部小商品城、大地湾印象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近年来,秦安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省、市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精神,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有力抓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饮水和住房安全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贫困村由2013年底的193个减少到177个,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8.12万人减少到6000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1.73%下降到10.79%,净下降20.94个百分点。秦安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共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5亿元;2个全国“保险+期货”项目落地秦安,已为20户贫困户15.2万斤苹果提供价格保障,理赔10.64万元。秦安县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根本动力,在不断完善推广“两保一孤”保险金融扶贫、“陇城教育园区”教育扶贫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商、“三变”改革、“扶贫车间+”等扶贫模式。累计认购果树22万棵,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通过“三变”改革,1.2万亩土地入股49家企业,实现农民保底分红500万元。积极建成生产车间、加工车间、电商车间、流动车间等一线扶贫车间28个,吸纳580名贫困人口稳定就近就业。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烟铺大樱桃开始飘香(图) 天水白娃娃惊艳了一座城(图) 大美天水二十八(图) 王军市长:天水是大美天水,非常 秋天天水,大道黄金(图)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一位94岁的老人 因为一条街,火了一座城(图) 天水“黄金大道”走来了一对恋人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外国人(图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