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女娲文化】女娲洞——我们不知道的神奇(组图)
(2017/6/15 10:34:17)  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汪敏刚  打印本页

  女娲洞在秦安县陇城南山的风沟里,所在的山坡又叫洞子崖,相传是伏羲、女娲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

  近日笔者一行探访了风沟深处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娲洞。我们沿着风沟蜿蜒的小路,来到女娲洞前的山坡下,远远望去,女娲洞犹如一个观天的望远镜,久久观望于此,亘古未变。至于女娲洞的形成原因,是天然还是人工?至今仍是一个迷。

  沿着人工建造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女娲洞前,洞口呈圆形,呈上宽下窄状,走进洞内,一条并不宽敞的小洞紧邻主洞,洞的整体形状就像一只头朝内平面放置的葫芦。在外洞的底部,又开一门,洞高1米左右,洞最宽处仅0.8米,一个人弯腰才能勉强通过,中间宽,上下窄,呈鱼形。而远古先民以鱼为女阴的象征,主要表现在他们对鱼所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羡慕或者说是一种生殖崇拜。因为处于原始思维水平的先民,一时无法将自身与自然界的万物严格区别开来,希望自身也具有像鱼一样的生殖能力。正是这种原始的思维,使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祈求旺盛的生殖能力,以保证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女娲洞口的外形,恰恰是这种生殖崇拜的表现,说它就是女阴的直接模仿也不为过。

(风沟)

  当我们走过狭窄的洞门之后,洞内豁然变宽,最宽处大约2.8米,洞深将近4米,是个长圆形的窑洞,洞腹如同母腹子宫状。女娲洞这豁然变宽的洞腹,显然是对母腹的模拟,是蛙腹或子宫崇拜的形象化的表现。当我们站在洞里回身再看女娲洞门的时候,这洞门与洞腹的结合,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母腹之中。

  在蛙腹形洞穴的底部还有一道圆形洞门,连着第二个洞。此洞门比鱼形洞门略大,呈圆形。第二个洞也是蛙腹状,但是比第一个洞要大得多。最宽处和最深处虽然与第一个洞大致相当,但是通过这道洞门之后,洞里大了许多,从第二个洞的底部回头看,一大一小两个洞穴经一个细腰径般的洞门连成一体,呈现葫芦形状。葫芦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母体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远古先民将葫芦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暗含着对母体的崇拜。

  洞底的左侧有一个斜坡,连着一个洞,洞门依然呈鱼形,但比主洞门小很多,人蹲下身子才能钻进去。这个洞也是由两个长圆形的窑穴和一个细窄的通道组成,穿过洞之后,洞体分叉,左边可见洞底,而右边洞就是当地老人们说的有一千几百米的洞。在两个洞分叉的地方可以看到,不知积累了多少年的尘土,将低矮的洞道堙埋了。那依稀可辨的土层剖面像古树年伦,颜色不一,薄厚不同,也许反映着当时的气候变化。这尘土积累至如此高度需要多少岁月呢?但这一米多厚的灰尘堆积,一定经历了非常久远的历史,是这女娲洞所历沧桑的见证。

  《山海经》中有“女娲之肠化为神”的一段话,这狭窄的土窑洞,不正是形象化的“女娲之肠”吗?我们似乎置身于这巨大母体的“输卵管”之中,左边这个见底的子洞,也许就是古人理解的“卵巢”!我们的确不能低估远古先民的智慧,古人对女人的生殖系统的生理结构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女娲信仰依然存活的陇城镇,当地百姓已经不知道这“女娲洞”的真实含义,却传说这里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这只能说明“女娲洞”作为生殖崇拜的祭祀场所,由于时间久远而早已失传,这也从反面证实此洞历史的久远。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见证荷包制作技艺(图) 甘肃摩旅骑士营相约在天水掠影(图 烟铺村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图) 滩歌镇首届旋鼓舞民俗文化展演(图 烟铺大樱桃正式开采(图) 烟铺大樱桃已经全面上市(图) 天水在线提前探访2017武山菜博会 秦州区牡丹镇万亩牡丹园(图) 烟铺大樱桃已红上枝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