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女娲文化】女娲——中华民族的始祖(图)
(2017/6/8 15:44:53)  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创世神话,中国概莫能外。远古创世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超越了混沌的自然存在,对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的存在开始自觉的思考和追问。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万物的初步认识,女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初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即是最为著名的创世造人神话。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女娲的初母形象已被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大多数民族所认同。我们在童年时代也有这样的追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对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大人们常常会以女娲造人来回答,来自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就这样以口传的形式延续下来。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就出现了女娲的信息,“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商代,女娲名字和神通在此书中出现,说明女娲神话传说的来源十分古老。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在巴楚地区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西汉时流传更甚,各种史料典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资料非常丰富。《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郭璞注:“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拳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在早期典籍如此等等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来源于上古口传,其形象是一位创造万物和人类的远古大神,其中隐含的种种信息可以折射出人类早期母系氏族时代的特征,充分说明女娲神话是远早于伏羲时代的。古成纪秦安大地是女娲出生地,其历史遗迹、史料记载和传说则更为丰富完整,建于汉代的陇城女娲祠、远古女娲洞遗址、女娲出生的风沟、生活的风台、葬地风茔等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代代相传的女娲圣迹。见于《水经注》的女娲祠也在秦安的安伏乡境内,虽然女娲传说遍布全国各地,但渭水支流的葫芦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必然是其源头。这一点,具有六万四千年历史,在八千年前形成之后持续三千年不断的大地湾遗址与神话传说相得益彰,共同映证。如果在华夏大地上选择一个最能代表女娲文化的地方,这个地方非秦安清水河流域莫属。对女娲的祭祀和崇拜则是秦安清水河陇城一带传承悠久的重大仪式,有关唐朝王室西越陇山祭祀女娲的传说在陇城周围的民间广泛流传。明清以来,女娲祭祀在秦安境内,尤其是陇城一带延续不断,女娲祠(或称庙)亦香火绵延,因而,在境内的各种文献典籍中,秦安往往被称为“羲里娲乡”。秦安泰山庙和南小河流域的赵家川等地在元代即有崇祀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庙。

  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见于战国时的长沙子弹库帛书,《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独异志》记载,远古宇宙初开未有人民,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并“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汉代墓葬的帛画和画像砖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的画面。神话传说的发展演化说明,随着社会制度和文明的进步,人的起源神话逐渐由女娲造人发展为兄妹合婚,标志着婚姻制度和父系家庭的建立。女娲形象也在流传过程中由远古创造万物人类的神话人物转变为与伏羲成婚的女娲。原初的神话和被改造的神话在后世中并行流传,从而使女娲这一初母形象在描述中变得扑朔迷离。但女娲为华夏民族初母形象被世代生存于这片大地上的人们所认同,并且渐渐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部分。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表现的形式多样,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记载、出土的文物等等。伏羲女娲的信仰和庙宇遍布全国,女娲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创世神话,把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伏羲女娲的龙身,到历代帝王自称为龙、黄龙、龙德等,通过龙这一媒介,激发中华民族的亲情和追求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伏羲女娲传说在各民族中的流传是民族间团结、融合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源同祖的证明。(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 李雁彬)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见证荷包制作技艺(图) 甘肃摩旅骑士营相约在天水掠影(图 烟铺村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图) 滩歌镇首届旋鼓舞民俗文化展演(图 烟铺大樱桃正式开采(图) 烟铺大樱桃已经全面上市(图) 天水在线提前探访2017武山菜博会 秦州区牡丹镇万亩牡丹园(图) 烟铺大樱桃已红上枝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