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凝心聚力谱新篇】秦安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图)
(2015-1-22 10:06:21)  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王新庄  打印本页

  编者按:2014年,秦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11132”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生态文明六大建设,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即日起,县委外宣办、县新闻中心在中国?秦安网开设【凝心聚力谱新篇】专栏,宣传报道2014年秦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可喜成绩,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秦安再创佳绩。

  【凝心聚力谱新篇】

  美丽家园入画来

  ——秦安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近日,记者来到秦安县莲花镇桑川村,富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娱乐广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面、一望无际的果园,眼前的景象让人为之赞叹。作为省级“千村美丽”建设试点村的秦安县莲花镇桑川村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村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以前我们是村道路难走、房屋破旧、垃圾遍地的‘烂泥村’。现在村上的道路全部硬化了,新修了一个千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家家户户建起了两层小楼,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这一切变化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说起村里的变化,桑川村党支部书记自豪地说。

  如今,行走在秦安广大农村,整洁雅致的农家院外,沃野纵横,硕果累累;村与村之间的水泥路、砂石路四通八达,笔直平坦;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划一,摇曳多姿;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映衬着广大群众载歌载舞的身影……到处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4年,秦安县抢抓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遇,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创建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着力建设3个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精心打造30个县级整洁村,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幸福新农村。

  ——以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因此,秦安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25个部门为成员的秦安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谋划部署、协调指导和组织推动。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立足秦安实际,提出“一轴三线”的创建目标,形成了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抓好“百里生态文化长廊”示范工程建设思路,并邀请天水市住建局编制完成了房屋建筑设计,邀请长安大学专家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

  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县、乡、村领导干部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康县现场会和外出考察学习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以更加开阔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制定了《秦安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随后,各乡镇根据省、市示范村建设标准,结合自身区位、人文、生态、产业等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既有理论依据,又符合实际。

  ——以项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秦安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试点工作示范村、重点村为平台,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工作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进行无缝结合,并加以捆绑实施,达到试点效果最大化。

  在建设中,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四个一”工程建设,重点在310国道和莲叶公路沿线的兴国、陇城等7乡镇,实施了以环境整治、道路绿化、景观改造、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全力抓好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3个市级示范村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条从县城到陇城全长80多公里百里生态文化长廊。至目前,硬化巷道56.5公里,修建产业路49公里,修建排洪渠5835米,铺设排水管道16290米,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7处、村级文化广场5处、人行便桥6座,安装太阳能路灯380盏,维修改造墙体19750平方米,建成垃圾填埋场37处、垃圾房68座,完成荒山生态造林4.19万亩,完成行道树栽植 45 万株,打造小景点16处。

  ——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秦安县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林果、旅游等特色产业,特别是在林果产业发展上,通过思想上的发动,工作上的引导,政策上的鼓励,资金上的扶持,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干旱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林果总面积达90余万亩,年产量达50多万吨,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秦安县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突出文化底蕴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有基础,宜林则林,宜景则景,走出了一条“一乡一品、一点一景、一村一业”特色化建设之路。同时对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达到将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以制度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秦安县坚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为工作导向,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各双联单位与村开展以“经济共促、环境共建、道德共教、文化共办、创建共抓、典型共育”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共建活动,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民主决策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投资投劳、自己动手,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同时,选择了83个村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项目,每村每年奖补资金3万元,主要用于落实保洁员经费和公共设施的运行维护;解决了一批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清运,使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了长效化的轨道。并按照“谁排污、谁治理”的原则,号召群众参与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每15户设置一个垃圾桶(箱),大力推广“组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村庄保洁、垃圾清运处置体系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达到村庄整洁美观的效果。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已经成为秦安县农村居民们的共同感受。如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置身于秦安乡村,眼前美丽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留恋忘返——村子变美了变靓了,村民们的笑容写着幸福、透着欢乐。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湖上白鹭舞翩跹(图) 葫芦河生态公园 渭河风情线 麦积山温泉度假酒店(图) 石门秋色醉游人(图) 深秋的麦积山多彩多姿(图) 走进古坡赏秋雪(图) 航拍武山水帘洞 关山秋正浓(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