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积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王雯吴雪镕莫哲涛陶宇)初冬的晨光柔和地洒落在麦积区花牛中心卫生院的门廊前,居民丁永斌像往常一样走进卫生院,眉宇间不见了往日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安心与踏实。

“现在这儿不一样了,咱们心里有底!”他笑声爽朗,言语中道出了许多花牛镇居民的共同感受。记者跟随他的脚步,走进中医康复科诊室,亲历这份“不一样”的温度。
花牛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的诊室里,老丁熟练地躺在治疗床上。康复科主任裴钰峰专注地将一根根银针缓缓捻入穴位。治疗结束,老丁舒展着肩膀,眉头早已松开。“老朋友啦,我这是第六次来了!”他拍了拍自己的左肩,语气轻松,“这肩周炎缠了我五六年,贴膏药、找人按摩,试过不少方法,总是断不了根。后来听朋友说,这儿的裴大夫技术好,就来试试。”说着,他利落地抡了抡胳膊,“你看,现在我这‘左撇子’又能打球了!效果没得说,这儿的服务也让人心里舒坦。”
在中医康复科治疗区,颈腰椎多功能牵引仪、三维干扰电治疗仪、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等设备正在有序运转。2024年升级改造后,这里新增了20余张床位,有效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灵活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它也是麦积区首台投入基层使用的康复机器人。

“在我们基层,乡亲们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对康复理疗的需求最迫切。”花牛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主任裴钰峰介绍,这套“康复机器人”通过模拟关门窗、拧瓶盖这些日常动作,能有效帮助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恢复。
中医康复科的设立,标志着花牛中心卫生院服务范围的实质性拓展——从过去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为主,延伸至“疾病后期康复”与“功能恢复”新领域。如今,中风后肢体康复、术后功能训练、颈肩腰腿痛保守治疗等,在群众家门口就能完成,有效解除了群众为康复奔波辗转的困扰。

康复科治疗理念也同步实现升级。据了解,科室在原有西医西药基础上,系统引入了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熏蒸、牵引等中医适宜技术,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治疗选择。“半年来,康复科室接诊患者已有200多人。看着乡亲们一点点好转,是我们最欣慰的事。”裴钰峰说道。

看牙难、看牙贵,曾是不少群众的烦心事。如今,花牛中心卫生院的牙科诊室也是焕然一新——数字化口腔全景X光机、舒适化牙周治疗仪、口腔CBCT机等一应俱全,看牙治牙病更精准、更轻松。
“以前带孩子看牙,非得往市区跑不可,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设备好、技术硬,还能刷医保,省心又省钱!”带着孩子来检查龋齿的李女士对卫生院牙科的变化赞不绝口。
病房里,雪白的墙面、整洁的床铺、24小时热水……正在病房照料妻子的陈大叔十分感慨:“环境好了,心情也敞亮了,病都好得快些!”

花牛中心卫生院院长王秀芳坦言,增设中医康复科并成功运营半年后,卫生院发生的变化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我们从‘生存’走向‘发展’,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点的活跃医疗机构;从‘单一’走向‘多元’,服务内容与方式更加丰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被动’走向‘主动’,依托特色专科吸引患者,掌握了发展主动权;从‘医疗点’走向‘健康中心’,真正成为了社区居民全周期健康的守护平台。”

为了用好新设备,花牛中心卫生院分批选派骨干赴三甲医院进修,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如今,在麦积区卫健局的大力支持下,卫生院的诊疗水平、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门诊量和住院人数稳步增长。今年4月份以来,接诊人数已达到2万余次,服务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4851人,0至6岁儿童2900余人,在管孕产妇235人。
当家门口的医院强起来,乡村振兴的“健康底色”就越发厚重,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就越发踏实。花牛中心卫生院这份“足不出镇”的“医”靠,正稳稳地托起乡亲们的“健康梦”。

“花牛中心卫生院现有内、外、妇、儿、口腔、烧伤等科室,均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广大患者服务。”花牛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杨霄说,“我院将继续秉承‘医者仁心、服务乡亲’宗旨,以中医康复科开科为新起点,继续在提升医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上多下功夫,努力把卫生院建设成为让群众放心、满意、信赖的医疗机构。”
(来源: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