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麦积>>正文
仙鹏举 焦小梅入选甘肃脱贫攻坚年度人物评选(图)
(2016/11/17 17:03:22)  来源:麦积区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附:仙鹏举、焦小梅事迹介绍:

  红崖村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仙鹏举

  走进麦积镇红崖村,随处可见扶贫新迹象,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2012年以前,红崖村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群众科技、文化、生活水平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谋发展的意识较差,富民产业培植不够明显、农民收入增加缓慢。2012年以来,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村情,认真分析,找准突破口,多方争取,加大扶贫开发和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向前发展,确保了红崖村2015年底顺利实现脱贫。

  红崖村地处麦积镇东南河谷地带,属半山区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79户775人,耕地总面积360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224亩),人均4.74亩。在"双联”行动中,联村领导是省政协主席冯健身,联村单位是麦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由省政协办公厅干部'双联单位干部及大学生村官组成。自"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红崖村通过强基础、兴产业、调结构、抓民生,实现了"三有三变一提升”的跨越式巨变,即全村发展有思路、有项目、有举措,村风民情变和谐,基础条件变完善,群众生活变幸福,全村整体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18元。

  ——讲实效、求精准,摸清基础底子

  按照区精准扶贫指挥部动态调整要求,仙鹏举与帮扶干部一道认真细致地开展了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在2014年度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民主评议,重新确定了贫困户74户360人,做到了对象精准;按照"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脱贫到人”的要求,和村两委、贫困户一起制定了村和户的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根据发展现状,确定红崖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做到了目标精准;认真开展了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为落实完善基础设施、壮大富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的1+17精准扶贫政策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内容精准。

  ——理思路、添措施,增强发展活力

  红崖村距麦积山石窟仅5公里,且山清水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但由于信息闭塞、群众观念相对落后,想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足,谋发展的方法和思路不广,全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冯健身主席多次亲临指导和区住建局的帮助下,通过扎实摸底、严密论证,制定了《贫困村全面小康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40户特困户制订了《联系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计划》和《联村联户为民办事时的工作打算》,今年初又结合实际制订了红崖片区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实施项目计划等。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一山一水一路一公司”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户户有发展目标、有致富措施、有收入保障,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夯基础、建新村,优化发展环境

  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设施建设作为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努力推进基础建设,改善村庄环境。一是新建红崖村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舞台1座,用防水砖铺设文化广场3000多平方米,硬化篮球场1处420平方米,配套安装健身器材12套。二是加固维修通村道路3.3公里,硬化村内小巷道4.17公里,新修产业路4.6公里,并硬化1.8公里、砂化2.8公里。三是实施了村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改造面积238平方米,铺设场地210平方米。四是建成农资综合服务楼1栋,建筑面积500㎡,建立村民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金融服务代办点等代办业务,方便群众办事。五是新建景观堤防800米,修建小桥3座,铺设步道140米,新修排洪渠5条2400米,维修人饮工程1处,新修拦水坝7道150米。六是争取国家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51.25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41户。2015年危房改造13户,其中贫困户7户。

  ——调结构、创示范,发展富民产业

  按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增收年活动,突出林果、畜牧、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采取远近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积极培育核桃、放养鸡、养羊等可长远发展、长期增收的产业,大力推广中药材、架豆等能取得短期效益的产业,让群众在打好长远发展基础的同时,又能兼顾到短期利益。一是实施优质核桃建园1630亩,并加强幼园管理,试点套种适宜幼苗生长的低杆作物中药材250亩,架豆80亩,中药材冬花亩均收益3000元左右,架豆4000元左右。二是引进放养鸡龙头企业天水奔阳公司在红崖村新建放养鸡基地1处,单批育雏规模达4万只,带动全村发展放养鸡户8户,养鸡9500万只。三是在红崖村建成千只肉羊养殖场1处,新建圈舍8栋,并配套办公区、饲料加工区等。全村现有养羊户7户,养羊400只,正在积极动员养殖户进驻小区实施标准化养殖。四是开展果树栽培、畜牧养殖、农家乐旅游服务等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开展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60人20天。通过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加足了。

  ——重民生、强服务,抓好民生保障

  近年来,红崖村认真完成了各项民生保障工作。2015年完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费收缴438人45200元,完成2016年新型合作医疗费用收缴746人89520元,发放救灾救助资金22400元,全村政策保障户35户81人,扶贫低保户2户9人充分享受各类相应的生活保障政策。完成贫困户贷款54户270万元。

  ——抓整治、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

  围绕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共谋划项目10个,总投资2011.5万元,其中争取省市区财政奖补资金3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711.5万元。一是改造全村主街道墙体450余平方米,采用鹅卵黄美化房屋、围墙立面12000余平方米;二是在主干道栽植道牙1500米,建成绿化带护栏1100米,实施绿化2500平方米,建成景观鱼塘1处,农耕文化广场1个;三是计划新修官梁至豆积山步道3000米,目前已铺设步道200米,建成凉亭2座;四是依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配备垃圾分类处理转运车1辆,垃圾池13个、垃圾箱15个、保洁车8辆,今年清运垃圾22次176吨。

  村民阮廷秀说:“'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就像春雨甘露,滋润了红崖大地,广大干部真心实意帮助我们发展,受到了我们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以前的红崖村,道路难行,村内环境脏、乱、差,人们的思想封闭,只守着自己的几亩玉米和小麦,一年下来,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发展十分缓慢,大家的日子过的不是很好。现如今,我们走上了平坦干净的硬化路,下雨天再不用走泥水路,村内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们也有了农闲时间活动的广场。大家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广,有养殖的、有种植的、也有外出务工的,好日子有了奔头。”

  红崖村虽然在"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红崖村扶贫工作重点将继续放在调整种植和养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通过积极培育新型绿色产业,为全村致富奔小康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蜜环菌——焦小梅的中国梦

  年轻人爱做梦,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石咀村27岁焦小梅的也不例外。她的梦是整整齐齐摆在院子里的一大片蜜环菌瓶子。她青春的梦里没有醉人的浪漫,却有着过人的担当,柔弱的肩膀没有太多的依靠,但有着超人的承载。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浪潮下,许多青年人高喊口号:"不辜负青春,我要去创业!”可是去哪里创业?做些什么?成为很多青年人困惑的问题。许多人有着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做着创业致富的"中国梦”,却在梦的开端就失去了方向。27岁的  焦小梅同样也有着这样的"中国梦”,而她已经找准方向,并已经驰骋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

  勇闯新路做个追梦之人

  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石咀村的焦小梅的创业项目是蜜环菌生产,而她梦想起飞的地方就是在农村这片最有发展潜力的土地。如今创业2年的焦小梅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她的恒梅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也已经走上了正轨。回望2年创业路,辛酸与喜悦交织,付出与收获交融。

  焦小梅从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小时家中失火,烧的一无所有,她9岁那年,父亲开的农用车又出了事故,原本清贫如洗的家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从此担起了家中的重担,由于家中没有男孩,只有她与姐姐两个,在山区这样的家庭因为缺乏劳动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贫困家庭。姐姐很懂事,为了焦小梅能够继续读书,她小学没毕业就放弃了学业,跟随母亲上山挖药、打零工补贴家用。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困难的焦小梅也格外懂事。看到家中贫困的面貌未有改变,初中刚毕业的焦小梅也主动放弃学业。年幼的她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家,几年前,焦小梅在党川乡开出租车,每天早出晚归,加上不规律的饮食时间让焦小梅落下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疾病,但两个孩子的养育,还是让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改善生计,焦小梅毅然决定另寻出路,自助创业,脱贫致富。

  20出头,花一般的年龄,城里的姑娘可能还"单”着,可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日里还要照顾两位老人。她比同龄人过早的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看到农村的妇女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也赚不到几个钱,吃穿不舍,生活拮据。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她,一心想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说起这些年的生活,焦小梅有着太多感触,"以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里的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生活很艰难,想改变现状却苦于没有门路与资金,但是我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牛脾气,我还就不信脱贫致富不了,咱乡里妇女也能干出事业来,也能撑起半边天。”

  善捕商机做个有心之人

  党川乡地处小陇山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生长,境内有野生猪苓、党参、当归、天麻、柴胡、黄芪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苗木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苗木价格走低,党川乡的许多农户选择了经济价格较高的中药材猪苓来种植,目前党川乡猪苓生产已初具规模,累计种植猪苓8万窝,面积为8万平方米,共涉及农户316户。

  这么多的农民种植猪苓,但是当地却没有出售种植猪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蜜环菌,一般都是从陕西留坝购买,既不方便农户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善于捕捉的人们,焦小梅就是看准了这一商机。经过多次的考察,焦小梅觉得还是要立足于当地实际,依托现有的有利资源来发展产业,最终蜜环菌成为她踏向致富之路的最佳选择。

  2014年她从亲戚处借了两万多元钱开始在自家的5间板房里培育蜜环菌,经过多次的摸索、学习、试验,皇天不负有心人,2014年底到2015年初,她的第一批蜜环菌终于培育成功,就这样,焦小梅终于看见了幸福的曙光。创业的路总是艰难的,尤其是像焦小梅这样没有家底的农村妇女,产品是生产出来了,但销路却让焦小梅犯了难,焦小梅一边做一边心里想着了如何打开销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近万瓶蜜环菌销售一空。同时由于她的产品物美价廉,受到当地种植农户的一致好评,这让她有了扩大再生产的想法。可是由于缺少资金,焦小梅的扩产计划只能一拖再拖,直到2015年后半年她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借着全省精准扶贫的东风,她拿到了5万元的专项贷款,同时与他人合资成立了恒梅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资金,如何再扩大生产规模,一系列难题又摆在她面前。在麦积区农业局的组织下,她又去外地专门考察学习了蜜环菌的规模化培育技术,此外,在本乡多次参加了农技部门组织的中药材种植培训,技术已经了然于胸。资金筹到了,技术也掌握了,剩下的就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2015年10月靠这笔钱再加上吸引投资,焦小梅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加足马力开始生产,然而再生产过程中第一批生产时没有出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有些瓶子里的蜜环菌开始发霉了,焦小梅说整个生产过程都是严格按照陕西那边的老师傅传授的技术来操作的,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焦小梅找到了给她传授技术的陕西老师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人家老师傅那边地处秦岭以东,气候相较天水干燥暖和,用一个小火炉加热就行,而焦小梅用两个大炉子加热,温度是上去了但不利于蜜环菌发育的适宜环境。在撤掉一个火炉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比以前快多了,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再生产由此顺利进行,在短短三个月之内5万瓶蜜环菌被生产出来。她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创收,虽然这点收入仅有三万多元,但这更加坚定了她的蜜环菌致富梦。

  衣带渐宽终不悔,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今天,焦小梅坚信只要有一番脚踏实地的闯劲,依靠科学技术,在农村也一样能大有所为。目前猪苓现在在市场上需求量大,效益高,而种植猪苓必需的营养物质蜜环菌在当地就此恒梅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别无分店,市场前景还是很大,也正是因为这样,焦小梅对生产蜜环菌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党的富民政策,以及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从当年打工妹摇身变成了今天的致富能手,她不仅为石咀村的人民群众指明了道路、树立了楷模,还为自己的致富之路建立了身价。

  反哺乡邻做个有为之人

  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饮水思源,富而思进,焦小梅的创业才刚刚开始,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周围其它的穷苦乡亲,"以后发展起来了要带动更多的村民来加入我的合作社,穷的时候吃过太多的苦,所以我希望周围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眼下只能在用工上给村民们提供一个便利,多少能增加点收入。”朴实的话语下闪亮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展望未来,27岁的焦小梅有自己的打算。从去年冬季至今已培育出10万瓶蜜环菌,由于生产出的蜜环菌物美价廉,同时也方便了周边群众购买,目前已销售一空。她的厂房也已出具规模,并已带动周边十多户群众加入,解决了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今年把啥都捋顺,明年就可以扩大规模了,然后再把药材的种植与收购都带上,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说到目前的生产现状和以后的发展,焦小梅信心满满。

  焦小梅在青春路上奋斗着,她同时也将这些年创业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带动乡亲们进一步提升规模、规范经营、开拓市场。她相信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下去,一定会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我们也期待着焦小梅的产业能越做越大,带动更多的农民一同致富,以此回报党组织的关怀和群众的信赖!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2页  0102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网红”藉河红桥正式通车(图 天水满城出动观看“天水黄” 天水真土豪,“黄金”铺满人行道! 天水“超级月亮”来啦!(图) 初冬的天水城竟然这么美! 初冬的麦积山,美翻了!(图) 天水白娃娃一袭纱衣穿越“金龙大 又一波“天水黄”大片来袭! 麦积山落下2016年秋冬的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