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深处满目春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退耕还林见闻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天水市麦积区的后川村。这里,松柏苍翠,茂密无垠,参天云杉直插蓝天。踩着浓荫幽径,沿着仙人沟来到后川大沟村民小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给人以清新秀美之感,在起伏跌宕的山峦上,茂密的植被像是给山梁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花环。在大沟村民小组,耳闻目睹了退耕还林这一农村巨变。

后川村有一批这样的新型农民,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旅游服务兴办“农家乐”上,每天在麦积山和仙人崖景区上班8小时,下午5时下班回家,又去退耕还林后每家仅剩的几分菜园地里除草浇水。若从他们的衣着外表看,很难断定是旅游景区的“职工”还是“农民”,只有从言谈中,才能发现这支新型农民的“两重性”。因为在景点,他们交谈的是服务质量、物价成本等等,而一回到家里,说的又是农令气候,育苗嫁接,果园长势……

在大沟这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寨,过去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方园几个山头曾被“剃了光头”。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不过百来块钱,吃粮还得靠政府救济。自2002年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后,户均靠育苗、旅游服务及养殖业收入几万元。农民的能量和价值,在退耕还林中得以体现。村民家家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电磁炉,不少农家还盖起了小楼房。说到退耕还林给村民带来的变化,村民董永平感慨万千。这位43岁的汉子过去家里穷得叮当响,少年时他进山砍过柴,攀岩采过药,受尽苦头还是吃不饱饭。如今“家有千株苗,不住山里走”。
记者在村口和正培育白皮松树苗的董永平拉起了家常。
“你家几口人?”。
“一个女人,3个娃娃,5口人。”董永平回答。
“一株松树苗能卖到3元,你家的2万多株树苗就是6万多元啊!”。
“树苗卖了就思谋盖一院亮堂堂的砖房哩!”他憨厚地笑了。

穿行在仙人谷密林深处,成群的野鸡珍禽栖息林间,路边几米远的坡上几只红腹锦鸡无惧游人,在丛林中犹如闲庭信步。正在路边放牛的大沟村民朱月娥说,过去愁吃愁穿,从2002年起逐步将家里的18亩承包地退耕还林,栽植了侧柏和松树,十年过去了,如今她种下的落叶松已有碗口粗。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从农田里解脱出来后,家里每年养殖出栏几头牛,旅游旺季,她还在仙人崖景区摆摊卖“凉粉呱呱”,说起她家一年的收入,朱月娥脸上乐开了花,党的政策好得很!每年政府发3200多元林补,养牛卖凉粉还能挣万儿八千元呢!”

青山常存,材源长流。麦积镇李菊霞镇长介绍道:自退耕还林10年来,保护林木已成为全镇群众的自觉行动,村民“见缝插针”种树的积极性习惯已成自然。全镇4.8万亩耕地面积,其中退耕还林的2.8万亩人工林已绿树成荫,茁壮成长。退耕还林后的农民已初步形成发展畜牧养殖、林果业和旅游业的新格局,去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848元,有133户“农家乐”户均年纯收入近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