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麦积>>正文
天水在线走进杜甫淹留地——“东柯谷”(组图)
(2009-8-3 9:41:47)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旧作:

杜甫与赞公和尚会面究其何地

王   钰

  公元759年秋天,唐代大诗人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杜甫西行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为避战乱;二是“因人”所致。

  “因人作远游”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杜甫与李白是挚友,因李白祖籍在天水,杜甫因李白的缘故而来;另一种认为是杜甫的从侄杜佐和赞公和尚在天水而来。后一种意见大多数人赞成。

  赞公,杜甫的旧友,原京都大云寺主持,也因房琯一案受牵连被贬。赞公和尚被贬究竟住于何地?史学界传统地认为赞公住在秦州东南50华里的西枝村(今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元店村),1985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济阻等学者编著的《杜甫陇右诗注析》认为:“诗人到秦州后,曾满怀深情,专程去西枝村看望赞公;赞公也曾写信请诗人来西枝村卜居为邻,互相慰藉。”所以,诗人先后写的《宿赞公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记述他和赞公会面叙谈以及寻找卜居地的情景,人们一直认为西枝村就在秦州所在地。“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因而李济阻等先生注曰“郭,本意是外城,这里指秦州城。”

  然而,最近笔者看到高天佑先生编著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注曰“赞公本名李衔,原为长安大云寺住持,后因故遭贬,避乱于成州同谷县大云寺(或凤凰山寺),杜甫客秦州,赞公知之,曾致书相邀,杜甫始有同谷之行。二人于此卜居未果,然而赠答有诗,昔日古迹,至今犹存;地理环境,悉与诗合。”又注释《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曰“西枝村:即今甘肃成县支旗乡庙湾村一带。”又释:“走出城郭。佑按:此处当指步出同谷县(成县)城之外。《注析》以为‘这里指秦州城’,实非。”同时,在“赏析”中也说:“这首主要叙写了诗人与赞公于同谷东郊西枝村山岭间寻置草堂的情景,表达了‘卜居’未成的失意心情。开头的‘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的四句,诗人写自己走出同谷县城,沿着山间小路和溪水,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赞公所居住的土室,‘披榛’、‘屡渡’道出了来路之艰辛。”

  高天佑先生还说:“当时,赞公被贬谪于成州同谷县,根本不在秦州,更不在东柯附近……,至于有人把《宿赞公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寄赞上人》、《别赞上人》等6首诗归编于秦州所作,实在是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和有力的说服力。故而‘因人作远游’的‘因人’实指杜佐一人,是应当确立无疑的。”

  霍松林先生赞同高天佑的观点:“同谷城东南七里的狮子洞沟和鹿圈沟之间,有东、中、西枝三座山峰,西枝村在西枝山下。”霍先生还说:“我是秦州人,对秦州城一带很熟悉,一出郭就可以‘眄’到这种景象,是绝对没有的,何况城南的南郭寺与城北的隗嚣宫,杜甫已在《秦州杂诗》中写过了!至于秦州人所说的‘西枝村’,则在距州城东南60华里的山谷间,一出郭怎能望见?”“东南七里,自与‘出郭眄细岑’相合;再看所附‘中枝与西枝所夹鹿圈沟’彩图,便知‘流水’、‘冈’‘巘’、‘阴岭’等与《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所写多么相像。清乾隆六年《成县新志》云:“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

  2002年2月2日李济阻先生写给高天佑的序言中:“当说到他认为杜甫《宿赞公房》等诗当作同谷时,我为之一震,……而传统所谓西枝村却在秦州东南50里以外,旧说之不足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认为本书有关杜甫与赞公聚会峡谷的一组论述,实为作者对杜甫研究的一大贡献。”正因为李济阻先生“看到《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才恍然大悟。”今年笔者又看到李济阻先生在撰写的《杜甫陇右诗中的地名方位示意图》一文说:“西枝村,这是杜工部好友僧人赞公居住的地方,杜甫陇佑诗中有关西枝村和赞公的作品共四题五首。关于西枝村之所在,旧注‘无考’,我们过去依据《秦州直隶州新志》的记述,定其为今天水市东南六十里的元店村,但这一结论显然与杜诗原意相抵触。”他同意霍松林先生提出的“一出郭怎能望见”“细岑”的看法,同意高天佑先生得出的结论。由此,基本上否定了他原编著的《杜甫陇佑诗注析》“西枝村,即今天水县甘泉公社西枝大队所在地,又名元店,距东柯谷西南十里”的看法,对西枝村又有新的认识。

  “西枝村”究竟在何地?杜甫与赞公究其在何地会面?成为笔者心中一大迷团。近日,翻阅民国二十五年时编纂的《天水县志》载:“西枝村,在县城东南65里,俗名元店,唐杜甫侄名佐曾流寓旅于此,甫有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  仇兆鳌《杜诗详注》(594页),引鹤注:“公乾元二年七月自华至秦,意欲居此,故寻置草堂地。西枝村在秦近郭,杉漆之利,赞公赏称之,公以阅辅饥,弃之去同谷,当是其年秋晚冬初作,故诗有天寒日短之句。”

  接着笔者又查阅《直隶秦州志》、《甘肃通志》、《杜甫评传》、《杜甫研究》等一些资料,多多少少都涉及到杜甫与赞公会面在秦州的西枝村,翻看了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的《评迹辨踪学杜诗——杜甫由秦州赴同谷纪行诗实地考察散记》、《浅谈杜甫凤凰台》、《艰难困苦锻诗魂》、《瑶湾访古说杜诗》等资料也未提到西枝村在同谷。尤其在谈凤凰台时,只字未提“甫与公在同谷相遇”的痕迹。杨育峰先生编著的《历代诗文传记选注》,在题解《宿赞公房》注:“杜甫与赞公为‘布衣交’,两人在边关秦州相遇,真是天作美意,自然一番夜语难眠。”1994年11月上旬,中国杜甫研究会在河南巩义市成立,同时举行首次杜甫研讨会,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对涉及到杜甫与赞公和尚的会面在秦州也作了论述。冯至先生于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中对杜甫与赞公的会面作了简述。1979年夏,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不顾古稀之年,亲率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编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记述了考察秦州、同谷有关杜甫的行路,也涉及到赞公在秦州与杜甫会面。1989年3月兰州大学电教中心摄制成图文兼见的电视专题片,先后在甘肃电视台和天水电视台播出的《杜甫在秦州》、《杜甫在陇南》,有相当一组镜头介绍杜甫与赞公在秦州西枝村的情景再现。

  杜甫与赞公的会面可以说在天水。其一,甘泉镇距西枝村只不过5华里,沿永川河而上,途经廖家庄、高家庄。唐时这里水草茂盛,树木葱笼,因而在描绘《太平诗》中有“疏散连草莽”的景象,印证“披榛”三句。细岑,“可能是指甘泉城郭外”,而不是单指秦州城郭。据了解,因甘泉曾有过城墙,后来拆毁,这是用来作为军事防御的。在古时,这种防御性的城堡普遍存在,甘泉也不例外,有的地方至今也有可见的。所以,只5华里之地“出郭眄细岺”怎能不见?杜甫西行到秦州,因从侄杜佐的邀请,在去东柯谷的路上,途经甘泉去“西枝村”先与赞公会面,再翻过“熊家窑”小山到东柯,是沿永川河溪水“曲折方屡渡”的。其二,民国时期编纂的《天水县志》载:“民国十五年乡人(元店)翻修庙(赞公与杜甫祠堂),门上见横额背有‘古西枝村’四个大字,有明洪武十年仲秋上浣重建此庙等小字。”说明天水的“西枝村”历史悠久。《县志》还在“山脉”一章记载“董水峪之分水岑又东北出一支为赞公土室山……。”其三,杜甫淹留秦州3个月时间,接到同谷县令邀请信才离开秦州的,而不是高天佑先生认为“赞公知之,曾致书相邀”而去同谷的。在这期间,并没有任何消息说赞公还在同谷,难道是杜甫到达同谷后才巧遇,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也不至于使全家在同谷雪地拾橡而食的凄苦。其四,诗中的“细岑”是指丘陵地带,天水甘泉一带正是这种景象,高天佑先生得出的结论说西枝村应该是成县凤凰台附近的团庄,而笔者曾在凤凰台一带看到山势高标挺拔,险峻异常,不可能有“眄细岑”的情景。其五,杜甫到达秦州是七月,离开是十月初一,到达同谷是十一月底,从同谷启程是十二月初一,在同谷一月之间,所作的诗未有任何痕迹来向他的挚友赞公和尚道别和留念之情,作为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情充沛,可对他的挚友难道没有一点挂念之情,不合人之常情,更不尽善尽美。
作者简介:

  王钰,男,出生于1958年4月11日,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现供职于甘肃省天水监狱,《育新报》主编,二级警督(政工师)

摄影相关图片
纪铁嘴秦州谝康熙 美丽的天水我的家 组图:藉河春光 组图:报春图 北京:古都春雪(组图) 牛年社火——龙狮狂舞 组图:烟花造型 大年三十 天水夜景 组图:发展中的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