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又涉水 只为离得更近看得更真切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攀上陡峭的沙土坡查看赤峰市铁南棚户区全貌,鞋和裤脚沾满尘土。李克强详细询问棚改进展,再次强调决不能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在旬阳县金坡村攀上陡坡,扒开土块查看旱情。他说,对这样的陡坡地,要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使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什么样的调查是正确的?最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深入下去,摸清情况,解决问题。
要想知道土壤的成色,就要亲自到地里走一走;要想了解山区的实貌,就要亲自爬上山坡看一看;要想看到群众的真实生活,就要亲自到他们的屋子里坐一坐……脚上沾了尘土、泥水,才能拉近心与大地的距离,才能走进百姓心里。
李克强就是秉承这样的原则,用脚丈量、用手测量、用心考量,为自己的考察调研打上了求真、务实、高效的“标签”。他在小雨中踩着泥水来到田间察看,抄起铁锹翻起泥土;他踩着湿滑的田垄,登上驾驶室,拽着扶手与农机手攀谈,与他们一起细算成本账收入账;他弯腰钻进低矮的棚户小屋,感受他们生活的不易,感慨“不能再让你们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了” !强调“一定让你们住上新房!下次我来看你们的新家”……

(2014年8月4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总理连夜赶往震区。因道路中断,李克强下车徒步5公里,前往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龙泉村。在湿滑山路上,总理不慎滑倒,他弯腰用泥水洗了洗手后继续疾行。)
到农民中间去 听取他们的心声

(2014年3月28日,李克强来到赤峰喀喇沁旗察看春耕备耕,恰逢一场春雨。他蹲在地头对村民说:“春雨贵如油啊!”一位农民说:“这里7个月没降一滴雨了,这雨是您带来的,好雨知时节,……”说到这儿,他卡壳了。总理笑着摆手:“不是我带来的,不是我!是老天懂你们的心!”)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到安康旬阳金坡村看望留守儿童。在12岁的杨康家里,李克强询问屋子暖不暖,上学远不远,并拨通她父亲的电话:“春节能回来吗?家里都好,请放心,一定要平安回家。”)
也许是因为在农村当过4年知青,与农民有过最近距离的接触;也许是因为当过生产队的大队支书,对带领农民脱贫有过最真切的体会。走上国家领导人岗位的李克强,对农民依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他曾在一次会议上,对与会各地方、各部门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多数人都当过农民,吃过农民的饭,即便不是,祖上也应该是农民。我们应该带着感情为农民工作。”“我们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就是要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得更好些,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对诗,在土屋里与农民话家常,在大树下围坐畅谈致富,对农民“崔大姐”的愿望念念不忘——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因为这也是他,一个大国总理,多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将依然活跃在祖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上。
而田间地头上的“总理style”,也将“火”在人民心里。
最后,再奉送几张他与他们相视开怀的图片。我们愿意看到更多这样的情景。

(在赤峰太平庄村民温树成家中,李克强细问低保、养老保险有多少,怎么领。温树成说,这些钱当地会打入卡中。李克强问:“我能看看这些卡么?”察看后李克强叮嘱:这些卡很重要,要收好!)

(2013年7月9日,在南宁坛良村村口大榕树下,李克强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大家争相反映,现在家门口打工门路比过去多了,但用水、通路还有困难,住房和农村环境也希望有改善。李克强说,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会像大榕树一样枝繁叶茂。)

(2014年7月25日,李克强来到德州景津公司,得知员工大多是当地农民工,他说,大家从小块地走出来,干上了大工业,是新产业工人,既长了本事,创造了价值,也增了收入。要大力发展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在城市安居和发展。)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到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移民安置社区看望群众。初一小女孩江欣桐挤到总理面前说:“李爷爷,我给您写了一封信,还有一枝花。”总理接过花,拆开信说:“谢谢你,我回去后给你回信。”江欣桐说:“爷爷我能抱一下您吗?”总理说:“没问题!”)

(2015年2月14日,李克强为过年返乡农民工冲泡方便面。他将泡好的面端给返乡农民工吴奇,对在场农民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召唤你们尽快回家。国家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度,让西部进城务工人员尽早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