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绘就幸福画卷
——甘谷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开栏的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未来五年发展夯实根基,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承载着甘谷人民的期盼。即日起,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决胜‘十四五’打好收官战”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各领域、各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奋斗足迹与发展硕果,以鲜活故事凝聚共识,以坚实成就汇聚力量,为全县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注入强劲动能。
新甘谷·甘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颉凤 清晨,渭河岸边,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清澈的河水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城区街道,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车悄然驶过,不见尾气,不闻噪音;昔日的老问题得到治理,居民们的窗外恢复了宁静……这一幕幕场景,是甘谷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甘谷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蓝天常驻,“生态蓝”提升幸福成色
“现在的天,看着就透亮!尤其是冬天,家里落灰少了,出门心情也舒畅多了。”谈及空气质量的变化,家住新城区的居民王阿姨感触颇深。这份“透亮”的背后,是甘谷县对大气污染源的精准施治和全域管控。
向重点工业污染“开刀”。城区集中供热中心、华能甘谷发电公司、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等重点排污企业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为天空“减负”。在面源治理上,城区道路全面实行湿法作业,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城区895户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其中671户完成“一键管两机”智能化改造,让油烟无处遁形。
绿色交通体系也在加速构建。全县新增配套建设16个充电桩,92辆公交车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其中71辆为新能源车;348辆出租车中,已有258辆“换绿”成功。
“我这辆新能源车开起来安静,成本也低,充满电能跑一天。不少乘客都说,坐这车没味儿,不晕车,舒服!”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对车辆的更新换代十分满意。
此外,全县持续加大对“四烧”及烟花爆竹违规燃放的管控,常态化开展督查检查,共同守护“甘谷蓝”。至“十四五”末,全县年均优良天数达320天,优良率90%,PM10、PM2.5年均浓度显著下降,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

碧水长流,“生态绿”浸润百姓心田
水是生命之源。甘谷县将水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通过常态化开展水源地巡查检查,城区县级和3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治污设施短板的加快补齐,为水环境改善提供了硬支撑。六峰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安远镇污水处理站投入试运行,大像山镇几个片区的黑臭水体通过并网治理得到有效解决。
沿着渭河岸边散步,已成为许多甘谷市民的休闲习惯。“以前河边味道不好闻,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晚上来走走,特别惬意。”正在河边步道散步的市民李先生说道。这一变化,得益于对入河排污口的铁腕整治——渭河甘谷段沿线292个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至“十四五”末,渭河甘谷段水质全年稳定保持国家Ⅲ类标准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净土安居,环境安全网越织越密
在甘谷县磐安镇蔬菜种植基地,农户王大叔正将采收后的尾菜装进专用收集袋,等待工作人员上门回收。“以前尾菜都扔在田边,又脏又臭,现在回收后能堆沤成肥料,还能换点生活用品,既环保又划算。”王大叔笑着说。
“十四五”以来,甘谷县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让“净土”成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在固体废物监管上,全县247家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全部纳入省级统一监管平台,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实现“产生—运输—处置”全链条跟踪,确保零遗漏、零风险。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甘谷县探索出“回收+利用”的循环模式。全县建成22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覆盖15个乡镇,通过“以奖代补”“以旧换新”等机制,鼓励农户主动交售废旧农膜。“2024年我们回收废旧农膜2548吨,回收率85.65%,资源化利用率89.48%,既减少了土壤白色污染,又实现了资源循环。”甘谷县农业农村局农环站工作人员介绍道。同时,在蔬菜主产区推广尾菜堆沤、直接还田技术,2024年尾菜处理利用率达54.83%,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
“十四五”期间,甘谷县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完成,以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通过成功举行油品泄漏应急处置演练等举措,全县环境应急响应和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通过完成声功能区调整并开展常态化监测,县城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为群众营造了宁静祥和的生活空间。

如今的甘谷,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之美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站在新的起点上,甘谷县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群众在生态改善中收获更多幸福,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