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陇山渭水间的思政摆渡人
——记天津市东丽区援甘支教教师张晓红

新甘谷讯【通讯员严文文】在甘肃甘谷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与热切期盼的土地上,来自天津市东丽区华城庭苑中学的思政教师张晓红老师,以赤诚之心与专业智慧,为西部学子的梦想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自踏上甘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讲台,她便肩负起教育协作的使命,将东部先进的育人理念与甘谷学子的成长需求紧密相连,用责任与情怀书写着新时代教育援甘的动人篇章。
华发映丹心,重任勇担肩。2024年8月,当教育援甘的使命召唤传来,作为拥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张晓红老师没有丝毫犹豫,将个人困难置于身后,毅然踏上了援甘之路。在祖国西北的广阔天地里她克服了气候、饮食、身体不适等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承担了三个班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在工作中,她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思政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党爱国奉献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

分享教学智慧,携手点亮思政课堂。张晓红老师坚信,教育协作的活力在于面对面的交流、思想碰撞与共同创造。她积极融入甘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政治教研组,与本地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围绕“上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目标,共研共备。张老师始终坚持反复研磨教材,实践教法并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总结,使之随时成为教研的议题,常在课后与本地教师围坐一起,进行“即时教研”,大家分享课堂观察,剖析问题根源,碰撞解决方案。这种基于真实课堂问题的即时研讨,为高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转变教学方式,增添思政课凝聚力。初抵甘谷,面对学生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距离感的现状,张老师俯下身子深入调研,捕捉到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点燃这片土地上学子的思想火花,引入“情境教学”模式:“体验——感悟——认识——升华”,让理论“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具象为身边可感的发展成就。使课堂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对未来的畅想。学生对思政学科的兴趣显著提升,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日益增强,那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悄然萌芽。
坚守教育初心,点燃学生内驱力。张老师深知,课堂教学知识转化关键在于精准点燃学生内驱力,帮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此,她将课余时间全部倾注在学生辅导上,早读课陪伴学生巩固知识,自习课进班逐一辅导学生。老师的坚持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点燃了内驱力。日复一日地倾心付出,终见成效,在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中张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班级中位居前列。这成绩单上跳动的数字,是张老师用智慧与爱心,在西部学子心田精心浇灌出的最动人的花朵。

用心连接校园内外,用爱共助学生成长。教育实践中,张老师认识到,学生成绩的提升是家校携手、同向发力的结果。她将家访与家长会视为构建“家校同心桥”的两大基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在促膝谈心中,她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感受来自家庭最前沿的“一手情报”,进而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张老师精心筹备家长会,科学分析班级整体学业态势,并结合家访见闻,剖析影响成绩的共性因素,提供切实可行的“助攻”方案,让知识的种子在家校共同浇灌的沃土中,结出了令人欣慰的硕果。
张晓红老师的支教故事,是万千教育协作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缩影。她以课堂为阵地,以爱心为纽带,在津陇两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教育之桥、心灵之桥,让新时代教育协作的芬芳,在陇原大地上历久弥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