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渭水畔
——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甘谷县大像山镇东关社区见闻

新甘谷讯【记者黄鑫王瑷萍】“现在的社区,邻里互助成常态,志愿服务随处可见,住在这里特别有归属感。”在甘谷县大像山镇东关社区居住了15年的张大爷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常住人口1.1万、流动人口3000余人的混合型社区,曾面临老旧城区设施落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如今,在东关社区,每逢周末,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活跃在街头巷尾,或清理垃圾,或调解纠纷,或为老人提供帮助。他们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社区风景线。
行为心表,言为心声。从“面子”到“里子”,东关社区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用如椽巨笔勾勒出一个文明社区的骨架,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正不断提升。

“积分兑换”“网格治理”是看得见的文明之花,而看不见的文明之风也在渭水河畔轻轻拂过。
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色驿站”里,居民张阿姨正用志愿服务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上个月我参加了5次社区志愿活动,还帮着调解了邻里纠纷,攒了40个积分!”她开心地说。这片由社区打造的“红色驿站”,不仅成为积分兑换的场所,更是凝聚民心的阵地。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温暖全社区。年逾古稀的牛奶奶义务清扫楼道,被称为“居民贴心人”的黄先生主动调解矛盾,被大家亲切称为“社区好人”的谢老师常年义务辅导孩子……他们的善举如春风化雨,浸润着社区每一个角落。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了谁?从创建之初,甘谷县委、县政府便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居民。文明单位创建,不仅要看社区环境的改善,更要看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创建为了居民,创建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文明创建要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社区党委书记苟维红说。
“以前楼道堆满杂物,现在大家自觉维护环境;过去邻里纠纷不断,如今有了‘红蓝buff议事厅’,矛盾都能及时化解。”社区居民李阿姨细数着变化。最让她自豪的是,孙子在社区“五点半课堂”免费补习,自己参加志愿服务还能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样的好事,谁能不拥护?”
同心同德,一路高歌。一场全民参与的创建攻坚战让东关社区焕然一新:一双双勤劳的手,美化了环境,温暖了人心,绘出了“党群同心、治理同频、文明同创”的幸福画卷……行走于东关社区的大街小巷,创建带来的喜人变化,让居民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今年,东关社区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社区推行的“网格精治”“积分兑换”等创新模式,更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下的东关社区,全体居民正勠力同心,群策群力,丰富着文明社区的色彩与内涵,迈开了追求社区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铿锵步伐,传递着社区的温暖,凝聚着发展的力量。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东关社区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