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畔的文明交响
——解码“全国文明单位”甘谷县大像山镇东关社区的治理密码

在陇原腹地、渭水之滨,甘谷县大像山镇东关社区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征程。作为一个常住人口1.1万、流动人口3000余人的混合型社区,它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多元共治的“协同力量”、文化浸润的“精神力量”深度融合,在老旧城区蝶变、民生服务升级、文明风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描绘出一幅“党群同心、治理同频、文明同创”的幸福画卷。

红色驿站: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走进东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驿站,红底白字的标牌在阳光下闪耀。货架上,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整齐排列,每件商品旁的积分标识清晰可见。居民张阿姨拿着40个积分兑换的炒锅和保温杯,笑得合不拢嘴:“参加志愿活动既能帮邻里,又能攒积分换东西,心里特别踏实!”
这里不仅是物资兑换点,更是文明“加油站”。社区创新“爱心积分”机制,将志愿服务、邻里调解、文明行为等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居民凭积分可兑换实物或服务。“红色驿站让文明有了‘价值尺度’,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自机制运行以来,已有500余人次参与积分兑换,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3000小时。

网格精治: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老县委家属楼前垃圾堆积,请处理!”网格员小安通过“陇情E通”APP上报问题,10分钟内社区响应派单,2小时后现场清理完毕。这是东关社区“一网统管”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社区将辖区划分为6个大网格、20个微网格,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员”三级体系,配备专职网格员每日巡查采集民意。依托“红蓝buff议事厅”,每季度召开网格议事会,累计解决飞线充电、噪音扰民等民生难题330余件。“网格虽小,却连通着千家万户。”网格员小李说,现在居民有问题第一时间找网格员,网格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

新风浸润:小榜样涵养大民风
“牛奶奶又在扫楼道了!”在东关社区,70多岁的牛奶奶义务清扫单元楼的事迹家喻户晓。起初有人质疑“是不是拿了工资”,但老人坚持多年如一日:“社会需要奉献,我做这些不为名不为利,就图个问心无愧。”
社区以身边榜样为支点,撬动文明风尚杠杆。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移风易俗带头人”等评选,通过宣传栏、公众号等晾晒典型事迹。被称为“居民贴心人”的黄先生、“社区好人”谢老师……一个个凡人善举,成为文明实践最生动的教材。“榜样就在身边,文明触手可及。”居民王女士说,现在邻里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社区更有“家”的温度了。

志愿微光:小服务温暖大社区
下午五点半,东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来阵阵笑声。“红色一亩田”种植园里,银发志愿者安大爷正教孩子们辨认菜苗:“这是小葱,那是菠菜,浇水要轻一点……”这片由社区与幼儿园共建的实践课堂,每周吸引30余名亲子家庭参与,成为老少互动的“温情纽带”。
在“五点半课堂”,志愿者为双职工子女提供课业辅导;“银铃舞蹈队”里,退休老人用舞姿传递活力;“爱心义诊”“法律讲堂”等常态化服务,让志愿者遍布社区角落。“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攒积分,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感觉自己被需要。”志愿者陈大姐说,如今社区注册志愿者达800余人,形成“人人做志愿、处处有温情”的生动图景。

共建共享:小社区凝聚大合力
从“治理难题”到“文明样本”,东关社区的蜕变密钥,在于“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社区党委牵头搭建“红色议事厅”“网格联席会”等平台,让居民从“听安排”到“议大事”。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方案设计;停车位规划时,网格会议收集意见200余条……“文明创建不是政府‘独唱’,而是全民‘大合唱’。”社区党委书记苟维红说。
如今的东关社区,老旧楼房穿上“保温衣”,背街小巷亮起“暖心灯”,文化广场响起“和谐曲”。2025年5月,大像山镇东关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这份荣誉背后,是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多元共治的“协同力量”、文化浸润的“精神力量”的深度融合。站在新起点,苟维红表示:“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以‘积分兑换’激发参与热情,以‘网格精治’破解治理难题,让文明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渭水汤汤,见证着东关社区的蝶变之路;文明之风,吹拂着陇原大地的基层治理。这个西北小城的社区样本,正以“党群同心、治理同频、文明同创”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幸福篇章,为更多城市社区提供着可借鉴的“东关经验”。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