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宝库艺术渊薮——大像山石窟文化概述
牛勃

一
大像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县城西,海拔1516米,是甘肃省东南部渭河流域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石窟寺之一,以其风景、石窟、古建筑、诗联碑刻和佛事活动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大像山春游会)为陇东南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大像山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岗峦起伏、嘉木蓊郁的文旗山悬崖峭壁上。文旗山东西走向,是秦岭山脉西部余脉,山体挺拔,巍峨多姿。大像山起初与其东侧的簸箕山统称旗鼓山,两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大像山亦有“文旗”之称,与其并列的簸箕山则被称为“武旗”。大像山因其山巅有一大佛像而得名。
大像山以其山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早在西汉末至东汉初年,隗嚣起兵应汉反对王莽政权时,曾在此设置阅兵、挝鼓、歇凉台。当时的大像山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北朝以后,佛教盛行,开始较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唐、宋期间,佛事活动更盛,大像山成为古代“丝绸之路”著名的佛教艺术传播场所,与距西40公里的武山水帘洞和距东100公里的天水麦积山齐名,同为我国西部著名的文化胜迹。
关于大像山石窟,有关历史文献和碑碣多有记载。最早明确记载大像山的当推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废伏羌县……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丈(刻本误为尺),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刻本误为丈)。”明代《舆地名胜志》卷九亦记:“朱圉山在县西南三里……又二里为大像山,石崖上有佛像一躯,自趾凡一千二百三十尺,缘阁道以登。”明代《巩昌府志》卷五中又记:“大像山在县西三里,巅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嚣歇凉台。”比《太平寰宇记》更早,可旁证大像山石窟的,当为北周著名文学家庾信(公元513-581年)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所写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其中有“异岭共云,同峰别雨,冀城余俗,河西旧风”句,冀城即今甘谷,“冀城余俗”即指甘谷大像山开凿造像之事,可知庾信写此《铭》时,大像山石窟已有重大影响,并已影响和映带到麦积山石窟开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状况与现今大像山石窟面貌基本相符。
大像山岗峦起伏,迤逦东来,峭壁雄峻,飞翠流丹。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临“白云封处”,依窟北望,渭水如带,烟波东泻,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瞰山下,大像山公园形如大象,水呈碧砚,嘉木虹桥,曲廊轩亭,人游其间,美不胜收。浙江商贸城和整个城西区楼宇比峙,商贾辐辏。渭河两岸阡陌井然,村舍相连,陇海铁路、天定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一派繁荣景象。自山脚拾级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袭人,楼阁殿宇依山就势,密布山岭,逐台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庙、梅葛殿、太昊宫、罗真殿、千佛洞、接引佛殿、文昌阁、百子洞、鲁班殿、华岩洞、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气势宏伟的太昊宫、千佛洞、文昌阁、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为其名胜之冠。就其组合布局来看,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物15处;其上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有洞窟24处,塑像中以大佛像最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还有后汉隗嚣歇凉台、阅兵台等遗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记、文昌宫赋碑等,以及数量可观的楹联、匾额和诗词歌赋,为大像山增光添彩。
大像山石窟中的大佛殿,位于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巅,是一个平面作长方形的圆拱形大殿,殿宽14米,底深4.5米,高约34米。殿内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肩宽9.5米。大佛的整个身躯为半圆雕,面相庄严,躯体厚重,静穆慈祥,二目平视,发型为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较平,两眉间有毫光,细眉大眼,眼角较长,鼻高而直,垂头较大,嘴大唇厚,上唇有蝌蚪状短须,双耳垂肩,腮部饱满。颈圈三道,内着僧祗支,腰系一带于胸前打结,外着圆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善伽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袒胸赤足,脚踩莲台,庄重肃穆,含蓄深沉,是大型石窟造像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被专家誉为“国之瑰宝”。古代的雕塑家们采取大体大面的雕塑手法,以卓越的胆识和熟练的技巧,塑造出这样的大佛像,不仅比例匀称,姿态自然,神情韶秀,两眼明澈,栩栩如生,而且具有强烈的重量感和体积感,使观者自然产生一种敬慕之情。造像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和雕塑艺术上的民族特色,为雕塑工艺史上的一颗明珠。塑像胸部以下虽经历代不断修缮妆饰,仍不失原作雄浑大度的气概。从造像特点分析,大佛像开凿于北魏,泥装于盛唐,历经宋、明、清各代重修。大佛殿四周有小龛70余个,每龛前原有后代重作悬塑像,主要有供养菩萨、伎乐飞天、罗汉、天王、力士、夜叉、人面鸟、莲叶、卷云等。现留存下来的有一金刚、白鹤童儿、人面鸟、卷云,悬于窟壁小龛之前,似凌空飞舞。窟檐原系木结构三层阁楼式,因长期风雨侵蚀,致使殿宇坍塌,大佛手足露损,1982至1985年抢修窟檐、补塑手足及膝下衣纹,2011年至2012年加固大佛窟悬塑、处理胸部起甲、空鼓部位,重新制作莲台,剔除脚面水泥层等,确保了大佛和悬塑安全。现窟龛坚固明亮,十里之遥佛像清晰可见。
大像山石窟除大像窟外,还有窟龛23个,多数凿于离地面约200米的崖壁间,主要分布于大像窟的东、西两侧,型制多为方形、平顶,窟内正壁设高坛基,并凿大龛,龛内造像,前壁一侧有明窗。每个佛窟内都有僧侣们修行习禅的禅房。这种在窟内置僧房的佛堂,在内地其他石窟中较为罕见。现窟内造像及壁画均遭到彻底破坏而不复存在,但这些带有僧房的禅窟也为我们研究石窟寺窟龛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大像山石窟经过历代不断修缮和营建,全部名胜古迹依山脊一线分布。整个布局以众多的石窟群和木构建筑相结合,实为一组石窟、古建相间,规模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就名胜古迹组合而言,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以木构建筑为主,并以鲁班殿为其代表,结构奇巧,八面玲珑,别具一格,种类有神庙、佛殿、楼阁、寺院等。其上主要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东侧以“松花崖”为界,西侧以“飞云岩”为界,型制多为方形平顶禅窟,尤以大像窟为其精华。这些建筑玲珑多姿,参差交错,每组建筑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辉映,虽多系近代重修或重建,但奇妙的布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的多样,使其充满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其中,尤以气势宏伟的太昊宫、文昌阁,壁立群峰之首的关圣殿,雄镇山巅的无量殿,古老邈远的双明洞,气象万千的千佛洞,金碧凌霄的大佛殿为大像山名胜之冠。
大像山宗教活动由来已久,近代以来的一些活动更是影响深远。1947年春,敬玄和尚在大像山永明寺主持设坛放戒,历时53天,全国各地受戒300余人。1980年永明寺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9月,永明寺举办寺院落成仪式和菩萨戒传授法会。1998年8月,永明寺举办第二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新戒比丘270人,居士400余人。
大像山石窟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渭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其兴盛繁荣时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由于战乱及自然侵蚀,大像山石窟遭受严重破坏。1960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大像山石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像山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大像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多年维修保护,大像山石窟目前成为县内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光和艺术魅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二
造化之奇,妙不可言。大像山形如旌旗招展,故亦名“文旗山”。大概就是因为这一“文”字,相对于其他的名山胜景,大像山的文化气氛十分浓郁,从而使大像山不仅是一处佛教净土,更是一处文化名山。
登大像山,游览各殿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楹联。这些楹联,往往用极简约的文字概括了殿宇的精神和内涵,使人在醍醐灌顶般的气氛中受到灵魂的洗礼。观大像山殿宇楹联,大致可分为这样四类:状景、赞颂、拟人和感悟。
一、状景。以简练的语言概述大像山景色之优美,殿宇之雄伟,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阁凌碧宇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这是名士宋廷桢题文昌阁联,寥寥14字概括了文昌阁的位置,巧妙地将甘谷八景中的“鼍峰旭日”“朱圉晚霞”化入其中,可谓匠心。“眼前垂绿柳,顶上问青天。”还是宋廷桢联,眼前渭川烟柳,登级便是“天爷殿”,似虚而实,似实而虚,“青天”二字,韵味无穷。和此异曲同工者,为王金慎题玉皇阁联,“高阁凌霄举头苍天近,奇峰竞秀放眼白云低。”一近一低之间,玉皇殿之高峻不难想见,炼字之功,让人敬佩。在整个大像刊刻、未刻和佚名联中,这类联最多,不乏令人击节之作。
二、赞颂。大像山洞窟、殿宇,除崇祀佛、菩萨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道教尊神和民间方神,大像山楹联中,有大量作品就是赞颂佛神的无尚广大和丰功伟绩。康庄题姜维殿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像山永昭千载英灵。”赞颂姜维一心恢复蜀汉,“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胸怀。清伏羌令雷光甸题伏羲殿联:“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书鸟篆,梵宇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换一个角度极言伏羲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不一一列举而伟绩已在其中焉。佚名题鲁班殿殿堂联:“渊源一脉溯西河,想慧眼灵心,通便化裁,且闲看运斤成风,曾试郢人手段;俎豆万年接东鲁,愿良工意匠,经营惨淡,莫浪说持斧修月,漫听吴子奇传。”化用典故,层层递进,尊崇之意溢于言表。民国名士冯国瑞题大佛阁联:“矫绝凿鸿蒙,我为朱圉探禹迹;大千窥净土,人将法相比邠州。”以甘谷人文形胜作垫,意在言大像山大佛像足可与邠州一比。邠州造像名闻全国,大像山大佛像足以颉颃,不言精妙而精妙毕现矣。大佛殿佚名联:“此身与渭河圉岭常留,任凭百劫消磨,洞天无恙;兹邑承法雨慈云普荫,深幸万家烟火,福地同安。”极言大佛悲度浊劫之法力,护佑甘谷之功德。读这些对联,让人益增对殿宇所供奉者的崇敬之情。
三、拟人。大像山有一些联以拟人的口吻言事说理,读来生动有趣。“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贺,夕来拜,教我为难。”这是清进士李则广题财神殿联,以财神的口吻写出了他管钱的为难,对欲坐享其成者的无可奈何,极易让人产生共鸣,僧多粥少,管钱不易,想要有钱,还得勤劳致富,伸手要钱到底不是一个好办法。和李则广异曲同工的是名士安书芝的观音殿联:“看你泼天胆,斫地心,烧城舌,烂石肠,细参想,总由我慈悲误事:有我导岸航,杨枝露,法海雨,竹林荫,大声说,还望你解脱回头。”劝善劝回头劝得苦口婆心,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气来,但咋说,就算我“慈悲误事”,你也要“解脱回头”呀!真要意气用事,休怪言之不预也。圣母殿有一佚名联:“本老身一片婆心,无怠无偏,广赐婴儿于众姓;愿君子多修善果,利人利物,常留德业敬群贤。”可真是一片婆心,我已这样尽职尽责了,你能不留德敬贤吗?愿我们相互鼓励,共同造福于社会苍生吧。
三、感悟。教化劝善是文学的责任之一。大像山楹联通过哲思和感悟,教育人们行好事,积善德,奔赴光明前程。宋廷桢题文昌阁联:“楼构数椽容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以实写虚,写景写人,物质追求不宜多,能“容膝”即可,幸福在于有一个开放豁达的心态,“会心”源于多“开”。道理虽浅显,真领悟了,受益无穷。清举人王权也有题文昌阁联:“帝座面三峰,恰鹗骞石鼓,鸿翥缇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含万象,看气润珠躔,辉壁联府,榜下频萦五色云。”联由近而远,由观而思,生发感慨,得出结论,行远始迩,路在脚下。“檐前便是重霄路”,何必舍近求远?“榜下频萦五色云”,何言出头无日?思考到一定程度,看透了,说开了,真地就成大实话了,不是不明白,就看能不能走心过脑,努力践行。牛勃题华严洞联:“度苦厄三生,只在回头一念;结因缘百世,何须费脑深思。”本是“回头一念”的简单事,根本用不着“费脑深思”,与其坐而论道,勿如起而行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关键是行动,是做。清伏羌令雷光甸大像山关帝庙联,则是对“世事成败转头空”的感慨,“忠贯汉家三统,赤胆未寒,偶来寻伯约遗魂,欲问蜀亡旧事;节高大像孤峰,青山常在,惟懒见陇头残月,空嗟曹盛当年。”姜维的一生,殚精竭虑,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终究功亏一篑,让人唏嘘不已,“孤忠耿耿光三界,峻节巍巍峙一峰。”联家“偶来寻伯约遗魂”,见大像孤峰,陇头残月,顿生嗟叹凭吊之意,想当年金戈铁马,风云激荡,而今英雄故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嗟叹与感慨,又何曾不是无数往来者的感慨。
三
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大像山有很多碑刻,虽然诸如《大像山佛窟铭并序》《重建大像山关圣殿碑记》《重修伏羲殿碑记》因兵燹战乱和人为破坏,留下来的并不多,但还是十分精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这些碑中,既有如《大像山文昌阁创立文社碑》《重修汉平襄侯碑记》《甘谷大像山永明寺设戒碑记》《文昌宫赋》这样的大碑,也有一些文字极简约的小碑和摩崖石刻,如“飞云岩”“松花崖”“白云封处”等,无论文字多少,均十分传神,恰到好处。观大像山现存碑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清举人王权所撰《大像山创立文社碑记》,不但描写了大像山风光,写了创立文社的意义和开展活动的具体办法,还给后人描绘了一幅兰亭雅集般的生动画面,“每月朔望,人各持钱十五文付社长综理,违约者倍罚。届春秋二祀及浴佛日会期,则各具牲酒供品,前夕聚集阁下,虔奉香烛,清晨畲荐奠献如仪,魁星之祭以分往。将事祭毕,饮宴因之,讲道论艺,竟日乃罢。”先贤们的虔诚儒雅,于此清晰可见。《甘谷大像山永明寺设戒碑》除介绍大像山佛教活动之源起,县内寺院之宏富外,还记载了大像山设戒法会一事。“乃出而膺法主,设堂大像山永明寺。始事于闰二月十五日,讫事于四月八日。功果圆成,四众欢喜。绩如来之慧命,顺众生之因缘,亦可谓扶国运于昌辉哉。”以一大像山之力,办如此规模之设戒法会,大像山在佛界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至于伏羌令杨芳灿所撰《重修汉平襄侯祠碑记》,既是一篇说理透辟的人物评传,更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宫邻内逼,勍敌外侵。徒恃剑门之险,竟失成都之守。阴平间道,乏银衡田牧之防;绵竹孤军,有猿鹤沙虫之惨。君甘衔璧,士尽舆尸。弃三分之业,庙社成墟;奉尺一之书,英雄束手。遂使三军斫石,气涌如山;五将授戈,涕流背面。吁,何悲也!”因对古冀英雄的由衷景仰,想“黄神紫岳,昔年曾诞英灵;云马飙车,此日应归魂魄。”于是,“抒下士之丹忱,焚椒筑鬻;纪前贤之伟绩,勒石磨崖。”甘谷古今县令众多,人言文学杨公芳灿第一,读斯文,深信殊荣不假。《重修伏羲殿碑记》《创立甘谷伏羲文化研究会碑记》《甘谷大佛维修碑记》《白云亭记》等,均记述了大像山重要的维修事项,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史价值。
二、辞约义丰,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大像山有一些碑刻,如《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紫光和尚墓碑》等,尽管只是寥寥数字,但蕴含的史志研究价值十分丰富,成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实证和佐证,其意义已经超出大像山这一方天地,成为研究甘谷历史文化的一个个重要窗口。
三、画龙点睛,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像山有几处摩崖,因山而刻,依山自成,其高度的概括和诗意美让人击节赞叹。大像山摩崖碑刻中,“松花崖”“飞云岩”“白云封处”最为传神。白皮松虬枝斜逸,紫丁香迎风怒放,大果榆等山花野果参差相间的地方,“松花崖”三字传神;到白云缭绕,云隐岚横,悬崖千仞处,“飞云岩”三字成韵;穿过玉皇阁,白云四起,山因之断,路由是止时,“白云封处”四字,与其说写实,勿如说是对人生境界的最佳阐释,起于当起,止于当止,苦海无边,随缘而化,让人自然想起高一涵的《登大像山》诗中的一句:“前途好自留余地,不待云封即转头。”如果说大像山是一位美丽绝伦的仙子的话,这一块块高古雅致的碑刻,无疑是她裙裾上闪光的衣饰。
大像山还有一些木碣,其作用和碑刻完全相同,大多记一建筑新建或维修始末,如清魏观象《重建无量殿叙》《大像山创修玉皇阁记》《重修地藏王殿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清禅悟子《大像山香火田地木碣叙》等,和有文无物的清杨芳灿《大像山佛龛铭并序》、清骆维祺《重建大像山圣母殿并山门记》等,这些碑刻和木碣,或存或损,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除碑刻、摩崖和木碣外,大像山的门额极雅致,极有书法韵味和哲理色彩的。清优贡李维屏题书的太昊宫门额“太昊宫”,无量殿门额“西武当”,宋廷桢题文昌阁门额“孝友门”等,功力弥满,雄浑雅秀;宋梓题额太昊宫的“别开壹径”“旁通”,虚实相间,耐人寻味;题文昌阁的“即上台”、关圣殿的“眼界宽”等,虽是写眼前实景,更是写心中境界,题额在写景写实的同时,又赋予题额以深刻的哲学意蕴,让人由表及里,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如果说精美的古建和塑像让人击世称赞的话,这些似乎毫不张扬,并不显山露水的题额似乎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哲学意蕴的启迪。大像山是美的,她的美既表现在大处的磅礴傲岸,也表现在小处的巧夺天工。大小之间,各得其宜,长短之中,各领风韵。
四
作为名山胜境,大像山一直受到人们追慕,达官缙绅,文人雅士在欣赏大像,将自己的足迹留在大像山的同时,也将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作为礼品呈献给大像山,使后人除从他们的笔端感悟诗意的大像山外,也了解了他们的志趣,抱负和心境。这些诗,或从总体上赞美大像山风光之美,艺术之精;或从一殿一窟,一花一树的局部表现大像山的玲珑之美,雅致之美;或借山寓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和家国情怀。虽然大量的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湮没无存,但就保留下来的部分,早已成为难得的精神财富,成为大像山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弥足珍贵。
一、总体描摹大像山风光之壮美,艺术之精湛。这方面的诗作数量最多,不乏精品。“洪濛元气结斯缘,化出金身十丈悬。绝顶圆光飞日月,凌空法相俯云烟。河流带束波纹小,旗鼓峰高缨络连。狮吼何堪空谷听,万千气象逼诸天。”(清·魏观象《悬壁大像》)诗人站山下看山,从山上看景,时空交错,视觉多变,真可谓气象万千。“尺五连天大像楼,一川景物望中收。松横钗股攒青盖,风卷杨花辊白球。
百丈悬崖陈色相,万峰倒影插灵湫。前途好自留余地,不待云封即转头。”(高一涵《登甘谷大像山》)开首“尺五连天”出手不凡,之后见景见情,描摹之细,恍然如画,色彩斑斓,灵动生姿。“连山若奔涛,涛尾涌层峤。其脊幻蜃楼,下有百灵啸。我来扪之而,鳞鬣雅可坐。游龙蜿石窟,森然孕众妙。金碧十丈身,法相最西徼。雌霓走铁
壁,湿云巢虚窍。积阴厄双丸,亘古未窥奥……”(冯国瑞《大像山》)诗人驰骋想象,一景一物,无不动感十足,诗意盎然。这些诗,在写大像山横空出世,云崖崔巍时,开首即先声夺人,令人击节赞叹。“削壁千寻妙相庄,凿空丈六现辉煌。”(清·潘钦岳《丁丑上巳登大像山谒大佛》)“何年石破忽惊天,撒手空空万仞前。”(清·曹思义《悬崖大像》)“石佛飞来不计年,难言尘世几烽烟。”(袁第锐《偕甘谷诗友畅游诸名胜》)“危崖古磴上摩云,佛阁玲珑曲径通。”(马永惕《游大像山》)“法相庄严七宝身,虬山兀坐断横云。”(吕仰端《甘谷大像山大佛》)
二、选择特定景物和特定视角,极言景物精工优美。这类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往往选取一殿一洞,一花一树,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小中出奇,别有韵味。“天开石洞异,新构焕丹楹。危磴扳岩上,鞠躬穿窟行。疏窗通窈窕,古像萃灵英。秀起云烟渺,光临日月明。尘氛飞不到,梵韵听来清。结侣盘桓久,超然物外情。”(清·巩建丰《大像山双明洞》)诗人于大像山众景中选取一洞,同样写出了前人难言之状。“岩头云涌朝金像,龙背人来入画屏。红叶满林山亦醉,黄花伴客座皆馨。”(清·王权《登大像山》)四句诗,俨然四幅优美的风景画,诗意之美,画境之美,美不胜收,足见诗人写景状物之不同凡响。“云封幽洞锁青烟,佛睡莲花一叶间。妙态入迷情韵好,不期月夜向灵泉。”(李果《大像山竹枝词》)诗人将莲叶睡佛的安详写得如梦如幻,让人通过如此情境直可知般天胜景,语虽不多,意境则十分优美。“洞窟直疑天外修,灵思妙构入雕浮。千人喜怒呈千面,一脉精微绘一流。描锦篆,染油绸。难分真假愣双眸。恍然连把神工赞:技艺高超顶顶牛!”(李桥《鹧鸪天·大像山千佛洞》)诗人以女性的细腻温婉写千佛洞,在写塑像千人千面的同时,顺理成章地融入诗人对其由衷赞颂的一面。紫丁香和白皮松为大像山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植物,在诗人笔下,它们如何呢?“怒发苍天苦难多,玉麟斑驳万年磨。禹王借劈虬龙爪,导渭开山作斧柯。”(李来子《大像山白皮松》)这想象,何等奇伟。诗人没有直写白皮松之苍劲,一个禹王借枝作柯,反其道而行之,不写苍劲而苍劲十足。这种战士般的刚强,太符合诗的个性了。刚有刚的意趣,柔也不乏柔的情韵,“满山遍野紫丁香,素胆天心娇欲狂。花性花情花世界,一丛一瓣一芬芳。”(潘志强《大像山紫丁香十咏》)两相对比,阳刚婉约,各有千秋。
三、借山寄情,抒发人生感悟,表达闲适心境和家国情怀。诗言志,大像山诗歌亦如此。这类诗中,或写诗人游山赏景时恬适的心情,以景娱情,以情娱景,甚或物情两忘,超然物外。“乘兴闲来上翠微,白云数点绕身飞。尘缘到此都消尽,携得清风两袖归。”(清·王家桢《游大像山》)“携酒清晨上翠微,杂花生树乱莺飞。暮春三月好风景,十载江湖悔不归。”(田骏丰《游伏羌大像山》)“杨柳依依处处春,故乡陶醉故乡人。闲花野草纵无意,旧雨新风总有情。”(杨尊祖《大像山竹枝词》)读这些诗,让人不难想象诗人游山赏景时闲适的心情,山如画,人如诗,诗情画意,物情两忘。一句“十载江湖悔不归”,一个“悔”字,写出了多少惊喜和流连忘返。美是相对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们心志闲适时如此,面对外敌强凌,山河破碎时,这一腔块垒如骨梗在喉,他们又是如何倾泄心中愤懑?“伏羌大佛何年像?趺坐悬崖高十丈。大佛之身十丈长,大佛之心包四荒。飞锡东来几千载,西望江山今已改。故国年来窟虎豹,中原蛇豕更猖狓。慈航何处浮沧海,法力不到西天西。佛教既已夷,佛身安用之?况此顽石原无知,我鉴不远鉴在兹。吁嗟乎,大佛大佛空崔巍!”(清·安维峻《大像山》)安维峻被誉为“陇上铁汉”,作为赤胆报国一铁汉,面对残破的山河,面对静默无语的大佛,此时此刻,胸中的愤懑一泻汪洋,他痛心疾首,报国无门,心中的苦闷化作屈原式的“天问”,既然“法力不到西天西”,既然“佛教既已夷”,“佛身安用之”?安用之!这是问佛吗?不,这是问人,问腐朽至极顽石一样无知的清朝统治者。纵几十道奏折犹无力回天,几乎酿成大祸犹不能让统治者醒悟,作者悲愤何其巨,何其沉,一句“吁嗟乎,大佛大佛空崔巍!”是问佛,还是责人,还是对清廷统治者灵魂的诘难与拷问。这样的诗,足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足以和大像山一样不朽。
五
对大像山的赞颂,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集中在诗词方面,甚至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现象也未得到大的改观。就现有资料看,大像山宣传进入多种艺术形式并用时期,大致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9月,大像山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成立“大像山文物管理所”,大像山的维修保护和宣传进入了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推进的阶段。
1982年7月4日,《甘肃日报》发表了武克雄的《甘谷大像山》,可谓由诗歌进入散文的开端。1986年5月12日,《天水报》发表了谢维博的《甘谷大佛》,1990年2月15日,《甘肃日报》发表了牛勃的《大像山揽胜》。1994年4月,牛勃出版发行了十万字的章回体小说《大像山传奇》,大像山宣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像山传奇》以大像山建设全面竣工后,工匠们以所剩零碎木材修建鲁班殿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颇具传奇的故事。“女皇武则天怜娇园凤颜震怒,一斧陈佛佑命丧黄泉。二斧王智仁寻妹亡命,却是人去屋空。陈仓遇险,像山匿迹,慧莲师陈暗窥探。一座鲁班殿,几多悲喜剧。近在咫尺难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整个部小说情节风云迭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用小说表现大像山这是第一次,对促进大像山宣传保护意义重大。
2006年4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牛勃18万字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其目的是“为华夏第一县博大坚忍的灵魂造像,为成千上万的甘谷儿女奉献一卷心灵读本”,这部被誉为“故乡的心灵地图”的集子分为两部分,“山光”和“乡韵”。“乡韵”部分用18篇文章为县内18个乡镇历史文化作传,被评论家誉为“开创了为乡镇文化作传的新的文本体例”;“山光”部分有31篇文章,从多纬度、多角度,集中表现了大像山的沧桑背影和超凡之美,既有对大像山历史文化的回顾剖析和辩证反思,又有对大像山局部细节的精雕细刻,将大像山放在历史文化的高地,在研究大像山历史文化的同时赋予大像山以新的文化风采和时代意义,从而完成了对大像山精神的反思和灵魂的重塑。
2017年,甘谷县冀兴秦剧团创排了由牛勃编剧、王海阔作曲、张江中导演,袁丫丫、邵炳德分饰男女主角的大型秦腔历史剧《像山情》。剧情是:雕塑匠杜秉石来伏羌大像山找师父牛居业途中,安史之乱爆发,一时匪患四起。在秦州,杜秉石力救遭匪寇追逼的女子秀芝,旋即失散。杜秉石至大像山,闻师父携金妆大佛款潜逃,羞愧难当,决心以大像山彩塑为己任,替师父赎罪。秀芝逃到大像山寻父未果,被慧莲师傅收纳。土匪孙彪欲劫秀芝,逼方丈交出佛财。秀芝向杜秉石表明心志跳崖。杜秉石万分悲痛,以秀芝为原型塑造莲叶观音。安史乱平,牛居业回到大像山,见莲叶观音酷似女儿,始知原委。
该剧被甘肃省文化厅列为重点创作剧目,参加甘肃省公恭伏羲大典暨天水市文化旅游节优秀剧目展演,深受好评。随后做为保留剧目长期演出。至此,大像山不仅有书,《大像山传奇》,而且有戏,《像山情》,大大提高了大像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入新千年,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传播方式的突飞猛进,以散文和现代新诗为主体的文艺作品屡见不鲜。外来游客和过境作家、诗人的创作无法统计,就县内来说,描写大像山和宣传大像山成为文化人的自觉行动和普遍共识,其作品,不时见诸省市报刊和网络媒体。牛勃、王琪、王存录、牛艺璇、张小梅等成为散文创作方面的代表;席国平、杨岁虎、蔺旺忠、姚虎义、王军玲、蒋冰清的诗歌,在对大像山的宣传方面较为给力。传统诗词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以潘志强、雒翼、李承旭、李来子、黄德林、李吉泰、汪鸿谟、夏世锋、范三畏、王胜利、毛有全、冯开琦、杨益功、张梓林、王剑飞、谢军、张守勤、苟强盛、谢景繁、巩晓荣、王文婧、蒋友林、李向伟、罗武第、刘芳、蒲芳云、汪志平、裴顺权、贾义卿为代表的一大批甘谷诗人,采用古诗词这种灵活快捷的艺术形式,进行长时期不间断的创作,数量很大,不乏精品。还有一些以网络为平台的年轻写手,尽管水平有待提高,但他们对大像山的虔诚和热爱,倾注在其作品中时,同样让人感动。大像山既是让人看的,也是让人写的,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我们时不时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大像山的传说不多,但有的几个却都精彩。
范三畏的《大像山赋》已勒刻置于大像山公园,王琪作词、康丽谱曲演唱的《水墨大像山》广为传唱。从新编《甘谷县志》到续编《甘谷县志》,两部“官书”的封面一部用的是张维萍的《大像山白描图》,一部用的是李禄元的《大像山》,显示了大像山在甘谷人心中无可比拟的地位。
除楹联、碑刻、诗词、文章外,近来来,研究大像的专业论文和学术专著也不鲜见,如李亚太的《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牛勃、魏亚芳的《甘谷大像山木楼考》,叶明辉、孟祥武、赵春晓的《甘谷大像山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状探讨》,赵燕林的《甘谷大像山石窟大佛雕塑艺术特色》,牛勃、谢耀虎、张明贤的《从“冀城余俗河西旧风”到“凉州模式”》,廖海洋的《甘谷大像山留存楹联辑评》,张梓林的《甘谷大像山大佛阁楹联览胜》,等等。研究专著有李亚太主编的《大像山志》,王来全、王元的《渭水梵宇大像山》,李爱菊主编的《丝路古城》,释本逢主编的《甘谷大佛》,以及县政协编辑的《甘谷历史文化大观》《甘谷石窟文化》《甘谷文物集粹》等,所有这些,有的具有开创意义,有的具有学术价值,有的具有资料收藏价值,对于研究、保护、宣传大像山意义重大。大像山的保护一日好似一日,大像山的研究一日深似一日,这是难能可贵的,更是令人欣慰的。
比起大像山,对于大像山的宣传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目前的宣传未能和大像山的内涵相匹配,大像山可做的文章还很多。因为,套用全国各地流得的一部半部说法,就是一部大像山,半部甘谷史。
作为概述,肯定是挂一漏万,遗珠之处多多。所幸读者诸君会在阅读过程中拾遗补缺,使之不断完善。大像山石窟是一座值得挖掘和探究的宝库,大像山文化研究是一个大课题,真诚希望海内外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研究家,关注大像山石窟,破解研究难题,作好锦绣文章,让大像山石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知晓。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