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甘谷脊兽,以其朴素的大美,别样的风情,演绎屋顶的传奇,传唱远古的文明。是什么,让亭台楼阁风姿飘逸的屋面顾盼生情,是什么,让庙宇殿堂华丽动人的屋顶流光溢彩,是什么,让质朴细腻的绵绵黄土默默诉说大地的心事,又是什么,让远古的传说和年轻的祝福凝固成坚定的承诺、永恒的信念。

享誉陇右的甘谷脊兽,浑朴如大地的色彩,凝重似青铜的光泽。在绵延的岁月里,以它独特的魅力,浓郁的风情,穿越无数次的寒来暑往,在超尘拔俗的环境里,高卧于庙堂之上,飞临于屋宇之端,凭吊远古的历史,遥望远方的亲人……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瑞兽,有龙、狮子、狻猊、狎鱼、天马、獬豸、斗牛、行什等。它在古代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驱邪祈福的镇宅之宝,常见于殿宇、寺庙及民居建筑。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在数量上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组成脊兽的祥瑞动物,每一个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这些统称“兽头”。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脊兽当初只是为保护屋脊而设计的一个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各种动物形象。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这样评价脊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脊兽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汉时已有明确纪年的脊兽,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檐角屋脊上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清朝时,已十分繁荣,形成了“仙人骑凤”的壮观形态。而今,建筑屋顶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龙翔凤舞到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在悠悠岁月里,在流水的光阴里,那些玲珑雅致的脊兽,给辛劳的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
甘谷脊兽制作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甘谷县志》记载,在清朝后期脊兽工艺从北京传入甘谷。从此,甘谷的瓦窑里即生产砖瓦,也烧制脊兽。在长期的实践中,甘谷艺人不断把当地的传统风俗融入到脊兽制作技艺中,在脊兽制作中杂糅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以及原始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吉祥文化等各种观念,制作题材也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典故,从鱼虫鸟兽到花草树木,包罗万象,五彩缤纷,具有鲜明的陇右文化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张海,一位世世代代生活在甘谷土桥子(新兴镇永安村)的农民,却是一位在甘谷脊兽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艺术大师。土桥子自古就有烧制砖瓦的习俗,民间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民谣,但是张海之前,这里只能烧制装简单的民用砖瓦,以至村以“瓦碴”出名。但张海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张海出生于清同治12年(公元1874年),卒于1956年。自幼学习烧制陶器砖瓦,长大后先后拜中国脊兽大家北京王勤、陕西宝鸡脊兽名家张德高为师,得其真传,但他并不以此为足,游学名山大寺,观摩高手名作,详观翎毛走兽,苦心钻研,精益求精。至四十岁时,技艺精纯,远超其师。当时他制作的脊兽广卧于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天水、秦安等县的名山大寺以及官宦人家的屋宇,艺名远著,人皆因以为号“大兽”。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脊兽艺术创作中,把甘谷的脊兽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高度。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艺术的才情,创作了大量享誉西北的脊兽艺术精品。这位世世代代与黄土打交道的艺术大师,用一把把最寻常、最普通的泥土,演绎屋顶传奇,倾诉大地心事,传递远古文明,讲述心灵故事。
然而,千年籽种能够在甘谷大地绽放出风雅之花,又绝非偶然,因为这里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有着独特的温润与优良。甘谷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养育过孔子贤人石作蜀、三国大将姜伯约、关西师表巩建丰以及学问人品陕甘第一的王权,而远在人类童年的伏羲时代,这里的先民就用火与土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那些从这片土地上出土的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至今闪烁着历史的曙光、远古的文明。可见,甘谷脊兽演绎屋顶传奇,也是情理之中,势所必然的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大兽大师的五子十五孙,皆精通捏兽技艺,而次子张全盛秉性聪慧,操艺居首。1932年在陇西首阳山,张全盛捏烧的脊兽,在伯夷叔齐殿顶安放后,深得当地民众喜欢,当时甘肃著名书法家柴学孔写有“巧成天然”匾额和“心灵手巧作品奇,才备技绝意境高”的条幅,足见时人对他精湛技艺的肯定。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等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近几年当地艺人们又用红丹、氧化铜、滑石粉等物质按照一定的配方涂上不同的色彩经过二次煅烧使脊兽不仅具有古朴典雅之神气而且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身从而成为民间艺术宫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甘谷脊兽作品不仅广布于天水本地的名山大寺及旅游景区,还远走高飞于兰州莲花山,徽县杜甫草堂,成县鸡山,陕西岐山孔明庙甚至飘洋过海。在1989年首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会上,甘谷脊兽荣获文化部荣誉证书,是天水市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工艺品,并被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收藏,成为甘肃省首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
见惯了城市林立的高楼,行走在甘谷乡村的古道,望着那些蓝天之下、绿树之中起伏错落的民居,层次分明的庙宇,让人心生踏实,心旷神怡。那些流畅飘逸的屋面之上,高峻华丽的檐角之巅,装饰着古代一样玲珑雅致的脊兽,也装饰着今时芸芸众生的平凡梦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