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写在甘谷县教育家、西北师大校友王祥麟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图)
(2023/8/24 21:24:54)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只做学生真老师 不论人间假沧桑

——写在甘谷县教育家、西北师大校友王祥麟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

□严文科

  我县已故特级教师王祥麟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杨胜文先生来电,希望我写一篇文章,和家乡的各界人士一起,共同纪念王祥麟先生100周年诞辰。

  我一时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后来杨胜文老师陆续发来一些有关王祥麟先生的资料以及其他乡贤写的回忆文章,我对其人其事逐渐清晰起来。王祥麟先生的精神气质,颇为符合我所倡导的中国品格,尤其是听到父子皆是其学生的杨正武先生讲到王祥麟先生1991年在人生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唯愿祖国富强昌盛,希望故乡人才辈出”之后,我几欲泪目。

  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随着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快速扩张,原来传道育魂、称之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逐渐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服务学生的职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师道堪忧。

  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师范大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因为心中存有“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理想而读师范,师范生对自己和中国教育的未来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队伍的未来堪忧。

  中国的教育资源随着应试教育的洪流急剧向中心城市集中,全国二千多个县的县域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空心化严重,几千年来承载着中国文明传承和教化重任的乡村教育令人堪忧。

  如果要考察一个理想的中小学老师身上的必备品格、如果给师范大学的学子推荐一位人生的楷模、如果要把县域教育及乡村教育做为中国教育改革必须重估一个重点,那么,这位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院、一生致力于甘谷县教育事业的王祥麟老师,可写的、值得写的、应该写的东西有很多。

卓而不群似相识

  王祥麟先生生于1923年,我们年龄相隔悬殊,无缘相识。但隐约在童年时,听大舅和家人们聊他在学校的趣事,似乎会经常提起“王祥麟”这个名字。好像是他,大舅,还有另外一个人(我现在全然想不起他的名字),他们三个人在学校被称为“三杰”,因为在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且三个人相互欣赏,经常引得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不理解,但因为他们是教育的内行,最终总能在无声处取得大家的支持与赞赏。这中间自然会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大舅讲的生动,听众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这在我童年时代对老师的理解有了很深的印象:只做学生的老师,不做权威的奴仆;只做思想的主人,不做时尚的盲流。这正是教育工作者身上必备的中国品格。

  我的大舅程元心先生是甘谷县当时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曾在甘谷一中、甘谷四中(原磐安中学)、杨家庄初中、腰崖小学任教,我曾有诗“人皆择高就,大舅向低行,县中辞重冠,村小作教翁”云。

  后来我从杨胜文老师给我的有关资料中,基本证实了这一段童年模糊记忆的可能性:王祥麟老师曾执教于甘谷一中、磐安中学(现甘谷四中),他们的人生轨迹重合之处颇多。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颇受不公正的待遇,但因为他们的业务能力强,学术素养高,随着世道日昌,他们终能人尽其才。王祥麟先生后任甘谷一中副校长、甘谷县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人大代表,并安享晚年。但“三杰”的名声在私底下传开来,成为当时学校风景线一样的存在。至于是一中的“三杰”,还是四中的“三杰”,那时我实在年纪太小了,记不清楚。

  大舅年纪大了,耳朵不好,这些童年的记忆,我也不便打电话求证,也不愿去求证。

  我宁愿相信我童年记忆中,在我的家乡,有那么一群人,坚持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不媚世俗、清贫乐道、一身才华。他们只做学生的老师,不做权威的奴仆,只做思想的主人不做追随时尚的盲流。

  我甚至想:那个我已经忘记了名字的另外一位老师,就如文学家们经常惯用的手法一样,就是许多多的生活在过往和今天岁月中的普通人民教师,或是在甘谷一中,或是在甘谷四中,或是在中国的每一所学校。

师范生的楷模

  王祥麟先生194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国文系,和我是校友。

  从有限的资料里我知道他富有文采,于是打开《灿烂星河——西北师范大学校友诗选》,这是由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原文学院院长赵逵夫先生主编的校友诗选,我因有拙作忝列其中,故于去年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得赠一套。果然在书的68页,我找到了他和他的诗。他的介绍很简单:

  “王祥麟,甘肃甘谷人。1948年毕业于西北师院国文系”

  选诗两首:

  送春

  驹隙青春梦里追,空将诗酒伴余晖。

  花经眼日伤迟暮,柳绽丝时倦逐飞。

  不道闲情犹感赋,偶然成句未忘机。

  送君渡口重重意,怎尽人间万事非。

  客中清明

  风风雨雨又清明,万里尘封口旅程。

  懒看纸钱伤白露,愁闻绿树晓啼惊。

  椎牛莫逮迷世路,菽水无承恼客情。

  暂握满腔悲和恨,留将他日故园鸣。

  赵先生注曰:第二句原只六字,应是排印丢失。为明节奏,据文意在“旅程”前补一缺文字。

  赵先生是先秦文学的大家,尤其对楚辞的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能入他法眼,且专门为所选的诗作补字并做说明,足见其人其诗赵先生非常重视。当然,王祥麟先生是赵先生的学长,赵先生为学长补注,符合西北师范大学这所百廿老校的传统。

  王祥麟先生的中文功底和才华,由这两首诗就可以窥其一斑。

  王祥麟先生的课堂,可谓才情俱臻。其学生燕兴胜(笔名:远山含笑)在《祥麟先生百年诞辰缅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先生一旦进入讲课状态,便汨汨滔滔,一发不可止,或诗或文,或长或短,从头到尾,朗朗上口,声声入耳,丝毫不差只字错误,微些不见半句停顿,如泄山泉,如灌琼液,随后即诵即讲,即讲即诵,引经据典,旁征博采,忽然曹子建,即而苏子瞻,刚上岳阳楼,又登滕王阁,但听渊明采菊,又闻太白醉月。先生讲《琵琶行》,开始声音极低语速极慢,浔阳江头四字平缓,夜字忽然拉长,到送客二字一下子又提高几度,讲嘈嘈杂杂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似乎又快得缓不过气来,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又几乎一字一句,舒缓低沉,仿佛先生真是那位情深义重的白乐天,而学生都真切地感受了一回琵琶女的萍水相逢与同病相怜,讲到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先生不由自主举袖半作拭泪状,学生情不自禁,作出心中戚然状,个别学生见此,欲想笑之,但又不好笑来,因为先生是那样忘情和投入,最后一声铃响,先生戛然而止,一句:今天到此,明日再来。”

  别人从这一段回忆中看到的是王祥麟先生横溢的才华,我看到的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陶醉、对真诚和善良的执着,这是一个具备了中国品格的师者才有的精彩和温暖。

  王祥麟先生1945年到1948年在西北师院求学。那时的西北师范大学,和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虽然一脉相承,但还是有所不同。

  我打开手头由刘基、王嘉毅、丁虎生三位先生主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史》,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特别值得解读一下:“1945年8月7日,李蒸先生乘飞机离开兰州赴重庆履新,西北师院院长职务由黎锦熙先生代理”。西北师院即西北师范大学,当时的西北师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院长李蒸去往的重庆,是当时的临时首都。后在1948年国民政府派大员到北平和共产党谈判,担纲谈判代表团秘书长这一重任的正是西北师院李蒸老院长。而校史中所述代理李院长一职的黎锦熙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还有一个身份: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亲老师。

  由此种种,足见王祥麟先生就读的西北师大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据史料记载,西北师院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师范大学。当时,王祥麟先生所就读的国文系,汇集了黎锦熙、李嘉言、叶鼎彝、李相显、焦隐菊等当时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一大批学者,时为国文系学生的王祥麟同学在这些先生们的课堂上必是学有所得。王祥麟先生毕业后,心中秉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视克己奉公为本能”的教育理想,婉拒了黎锦熙院长让其留校任教的提议,回故乡甘谷任教。

  追求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是西北师大一代代师生在漫长的办学道路上形成的对生命、对社会、对时代的基本认知,也是中国品格的应有之义。慷慨激昂、天下为公,教育者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守望薪火,为人民的自由,为民族的进步而传播真理……这看似遥远但又近在眼前的理念是那些老先生们和他们的学生在民族存亡之际,冒着战火守护的民族根魂。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求学七年,这些都是我所熟悉的。王祥麟先生的身上,有着这样的烙印。

  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求学的时候,还常听老师们讲起中文系有位彭铎老师,他要求师范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有“四个一”:一口官话,一手板书,一腔学问,一表人才。从现我掌握的资料看,王老师应是具备西北师范大学传承已久的这一要求。

  名师出高足,水有源,树有根,王祥麟先生师出名门,俯首桑梓,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弘毅之道。甘谷文脉深厚,其有功焉。

华夏文脉的守更人

  王祥麟先生生于1923年,自1948年大学毕业后到甘谷任教,至1991辞世,40余年间,除了在武家河秦家坪劳动改造的时间,一直耕耘在甘谷的教坛。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在他布道的甘谷,更是桃李密布,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成为当地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潜在地影响着甘谷县的社会精神风貌和人文传统。

  其学生冀建明先生在《想象斯文》中回忆王老师的课堂:

  “他精研古典文学。我们都爱听他当场背书,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诗词他一口气背下来,分毫不差。他的讲课声情并茂。记得讲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时,当讲到成名的儿子被逼无奈投井而亡。一向沉稳的王老师情动于衷,念到“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时,声音哽咽了,眼角噙满了泪水。”

  老师并不是知识的传话筒,而是善良和情感的唤醒人。

  燕兴胜先生回忆其育人轶事:

  “尝有一家乡学生,其父带他报考一中,拜见先生,先生让他当场背诵《出师表》一文,见该生结结磕磕,不能流畅,先生不悦,既而曰:尔如此乎,何来报一中耶!直使学生面红耳赤,久久不敢抬头面对,先生严责备求、不讲人情可见一斑。尽管如此,下来还是管饭招待,悉心照顾,该学生考入一中后,遂牢记先生训戒,发奋用功,三年后遂一举考入沪上一名牌大学。”

  教师并非简单是一个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而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甘谷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是我的故乡,因为在华夏这块大地上能够承载8000年历史的地方并不多,自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之后,尊师重教的传统就深深地浸在了这一片土地里。

  八千年来,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甘谷这一片土地的长相未曾有大的变化,而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未曾改变,这种与时俱进、不断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变化而丰富、充盈的力量我称之为中国品格。

  从春秋时期到孔子那儿学成归来喻教于乡里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石作蜀,到清代给皇帝作为老师的大学者巩建丰、王权,都在甘谷开坛布教。

  以伏羲文化为肇始的华夏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唯一延续下来的、始终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甘谷县虽小,但正是这一见证。无论是华夏第一县,还是老秦人的故乡,或是近年来耀眼的毛家坪考古发现,当然还包括璀璨的三国文化、遍布各处的道教、佛教文化,人类文明可见的物证举不胜举。

  我老家村东的见龙山上,汉堡仍在,村南的永宁镇遗址,就是宋明清以来茶马交易的大阜。他们沐浴着日月星辰交替和四季的循环,默默的矗立在渭河川地里面,豪杰才俊、芸芸众生,均生于其中。

  由见龙山沿316国道向西四华里,在南河河堤处南行上南山、山路上行七八里,忽见高山之中藏一大片平川,其中阡陌纵横,远近村舍炊烟袅袅如画,溪流淙淙,果木累累,牧者恬然,长者彬彬,苑如世外桃源,这就是堪称陇上名珠的金川。王祥麟先生的老家董家坪就隐藏在金川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山上平原中。

  甘谷是黄土高原地貌,如金川这样钟灵毓秀、别具景致的地方四乡皆有,而均有喻教乡里、传道授业之人默默耕耘其中。

  正是因为他们,除了那些史册中叱咤风云的人物,绝大多数的甘谷人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但正是这些普通的人民,他们的血液里浸透着中国品格,文明的力量成为日常所用但并不刻意强调,他们和这一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一体,成为甘谷大地上绵延不绝的文明的载体。大而广之,这样的乡土、这般的人民,也正是华夏文明八千年来薪火相传的传承人。

  能如此者,因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在,因为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因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因为有无数的师者布道其中,因为中国品格代代相传。八千年来,中国人即重视对杰出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对普通百姓的教化。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职责,既是为国育才,更是传播文明于乡里、社区,提高普通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丰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文明内涵。

  冀建明先生回忆说:“王老师是饱经风霜的智者。他深谙世道的艰难,人心的丑陋与阴暗。尽管生活对他太薄凉,但他愈挫愈勇,他深情地背诵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用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坚毅、自我激励、担当、家国情怀,这些为我们所崇敬的中国品格在王祥麟先生身上跃然可见。

  王祥麟先生培养的相当多的学生,是在甘谷工作、生活的普通人,他们对文明的理解,他们的生命作为,体现着文明丰富的内涵和品格的高度。我从王先生的学生们写的文章里感觉到了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也必然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八千年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代的英雄豪杰之后,总有一次次朝纲败坏的阵痛,庙堂毁于野蛮者,上有犬戎,中有五胡,近者历历在目。但文明之火不息,正是如王祥麟这样无数的在乡间耕耘人心的普通的师者的存在,文脉相继,甘谷始终是甘谷;中华文明浩浩殇殇,每一片如甘谷一样的县域大地,始终充满自强不息的力量。

  他们曾经遍布中国的乡间,是中华文脉名副其实的守更人。

  至此,胸中块垒似才打开,但笔墨所限,只能到此。题诗《师者》一首,聊表对桑梓师者及先贤、校友、布道者王祥麟先生的敬意:

  甘谷文脉八千丈,

  古风今韵德风长;

  只做学生真老师,

  不论人间假沧桑。

  作者简介:严文科,《中国品格》系列丛书主编,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品格研究中心主任、传媒学院专业硕士生导师,西北师大校友总会理事、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闻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打卡甘谷县古坡镇梅花鹿 天水在线视频|甘谷县古坡镇梅花 天水在线聚焦|甘谷县古坡镇的架 天水在线聚焦|甘谷县古坡镇的万 天水在线视频|向云端,平安草原 天水在线视频|我在平安草原等你 天水在线视频|出发,打卡平安草 天水在线视频|走,向云端,上平 天水在线视频|平安乡党委书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