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锚定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要求,立足县域发展实际,依托“三抓三促”行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细处着眼、深处着力,念好“三字诀”,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开展摁下“加速键”。
突出“实”字推动农业发展新面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把稳粮保供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结合起来,完成顶凌覆膜15.03万亩,建成安远镇北城、大石镇河南流域、谢家湾乡鲜家坪流域、西坪镇马家河流域等示范点45个,千亩以上示范点8个。依托旱作农业示范、特色产业项目、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建设等,落实衔接资金1693.5万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3万亩,完成春播作物57.3万亩,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突出“甘味”土特产质效提升,发展“特”“优”农业,持续落实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建成辣椒示范点48个1.32万亩、中药材示范点26个0.99万亩、高山架豆示范点6个1050亩、麒麟西瓜和贝贝南瓜示范点2个。提升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8700吨,在磐安、安远、新兴等镇新建农产品加工基地3处。推行低产果园改造,提升果品整体品质。引导群众采用树形改造、品种更新、管理提升等办法对低质低效果园进行改造,着力提升果品整体品质,今年累计完成改造1万亩。新引进王林苹果、中国红葡萄、辉煌大樱桃等新品种6个,推广种植阳光玫瑰葡萄、雷吉娜樱桃等新优品种6个,建成反季节樱桃、蜜桃、火龙果150亩,建成设施葡萄、大樱桃基地250亩。
突出“美”字加快乡村建设新面貌。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持续打造“渭河沿线、散渡河沿线、清溪河沿线、泾甘路沿线、南后山区”5条乡村建设示范片带,年内计划创建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10个、县级示范村18个,形成美丽乡村主干骨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磐温路、安礼路、东川路、金西路、八大路、大像山至古坡草原旅游路沿线等6条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建设。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计划新建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改造农村户厕8000座,确保年内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70%以上。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治理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突出“稳”字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围绕“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锚定三年倍增目标,全力加快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苹果、花椒、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产业总产值达83.7亿元。累计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581家、家庭农场222家、龙头企业65家,为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投入入股分红资金12126.5万元,落实到户分红资金606.325万元。建立“以工代赈拓展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三种模式,落实各类就业补贴6380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2420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693万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342个,83家就业帮扶车间和26家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4600余人。印发《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紧盯重要环节和关键时间节点,及时把风险人员纳入“监测对象”管理,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一对一”开展针对性帮扶,扎实推进集中排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产业和就业“双管齐下”支撑作用,围绕双椒、果品、中药材、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及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实效性培训,举办劳务品牌、职业技能提升、麻编工艺等类型的培训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和发展产业的能力,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900余人次、输转劳务11万人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