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渭河溯今古,两山簇锦兴人文。
这里秦岭逶迤,黄土高原雄峻开阔;这里人文蔚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一方得天独厚的创业兴业福地——甘肃甘谷。

(一)
甘谷,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上游,县域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688年,秦国在这里设置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迄今已有2710年的建县史,有着“华夏第一县”的美誉。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开天明道,孔门弟子石作蜀在这里化育文明;汉武帝在这里置郡设州;蜀汉大将军姜维从这里跃马疆场,成就壮丽人生;关西师表巩建丰从这里步入紫禁城,尊为一代帝师;中国工农红军五过甘谷,撒播下一路革命种子。甘谷自古崇文重教。近年来,每年向高校培养输送大学生6000余名,甘谷正在从教育大县向全省教育强县阔步迈进。

(二)
甘谷有着发展工业的深厚情节。三线建设时期,规划建设了甘谷电厂、油墨厂、石棉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发展形成了建筑建材、服装鞋帽、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大漠行”麻鞋列入中国驰名商标。“十四五”时期,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努力打造冀城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磐安工业示范园、甘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南部山区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起了“一区四园一基地”集群化发展平台。全县工业发展如火如荼,正在南部草原建设250兆瓦风电项目;华能甘谷电厂列为全省应急调峰备用电源;率先在全省创建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乡村就业工厂蹄疾步稳,恒远鞋业、0938服饰发展成为天水市鞋类、服饰类链主企业,恒远鞋业公司“天恒行远”“亚泰雷”等自主品牌产品远销英、美、日等国家。杰瑞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的启动建设,为全县工业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甘谷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活销售的全产业链开发思路,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切入点,建成了渭河沿线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南北山区两条百里林果长廊。着眼于打造思路寒旱“甘味”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果品产业迭代升级,蔬菜产业提质增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四大”工程,吹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号角。

(四)
甘谷县内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悠久的文化积淀、原生的自然资源,给这方热土赋予了文旅融合的特色风情,有30多处景区景点,尤以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大像山最为著名,凿于北魏、妆于盛唐的释迦牟尼大佛,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毛家坪遗址的发掘将秦文化编年推进到了西周时期;古坡草原拥有全省最优质的中低风速,尖山寺森林公园层林叠翠,是农康融合、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辣椒、麻鞋、花椒、脊兽、木雕、剪纸等特色旅游商品蓬勃发展,雅路人麻编公司自主设计的鞋帽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驻故宫博物院销售平台的非遗文创商品,文旅产业已成为甘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
甘谷,这是一座丝绸古道上的商埠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甘谷人民勤劳勇敢、走南闯北,素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商贸物流业已成为甘谷的首位产业。甘谷地处西安、兰州两个城市中心节点位置,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国道310线贯通东西,景礼高速过境段即将启动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商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现有各类市场53个、运销大户522家、商贸从业人员10多万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都、乌鲁木齐、西宁、西藏等地形成了“甘谷商贸一条街”,全县商贸物流产业迈上了新台阶。

(六)
甘谷县川道区面积26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川道区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甘谷县劳动力充裕,每年有11万劳动力外出务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致力打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营商环境,大力实施水、电、路扩容提质工程,配套完善甘谷物流园、冀城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积极搭建投资兴业平台;健全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强化项目实施全过程各环节服务,从土地、融资、项目、信息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针对重点招商项目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先后引资建成了浙江商贸城、大什字地下商城、汇能风电等一大批招商项目。
甘谷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更是大家的。甘谷亟待发展,发展期待甘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将锚定“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以最优的环境、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服务欢迎有识之士前来甘谷投资兴业。
甘谷欢迎您!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