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甘谷:决战决胜时刻的决策抉择(图)
(2021/3/17 10:28:42)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决战决胜时刻的决策抉择

——甘谷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纪实

  甘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56个),贫困人口16.62万人(历年动态管理后17.12万人),贫困发生率29.5%,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繁重。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甘谷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抓脱贫促攻坚的政治责任,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狠下“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在2018年以来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以申君明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敢于担当的魄力,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决战脱贫的政治使命,倾注最大精力,汇聚所有资源,穷尽一切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一举打赢了脱贫攻坚决胜战,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兑现了对64万甘谷人民的庄严承诺,谱写了甘谷反贫史上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时代篇章。

  第一,确立“摘帽、巩固、决胜”三年攻坚目标,坚持“一提高三提升一落实”脱贫思路,推动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制定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确立了“2018年整县摘帽、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决战决胜”的三年攻坚目标,逐步形成“聚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水平,精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一提高三提升一落实”脱贫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非常之事必行非常之举。县委、县政府始终树牢脱贫攻坚首位意识,县委书记申君明、县长吴健靠前指挥、高频调度,经常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召开会议研究谋划,分阶段作出针对性部署,确保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2018年面对整县摘帽重大任务,提出“目标再聚焦、措施再精准、行动再迅速,坚决打赢整县脱贫决胜战”的工作思路,召开全县誓师动员大会,启动“百日冲刺”行动,举全县之力,以零漏评、零错退的优异成绩,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19年以整县摘帽为新起点,保持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步伐不停歇,提出“坚持摘帽四不摘、补齐短板强弱项,全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成效”的工作思路,下大气力抓重点、排隐患、补短板、强弱项,脱贫质量和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2020年是脱贫攻坚交账收官之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突出“攻克最后堡垒”和“巩固脱贫成效”两大主题,提出“紧盯目标补短板,紧盯问题抓整改,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工作思路,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小康路上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195个贫困村和17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达标退出,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是2013年建档立卡时的2.8倍,稳定超过了脱贫标准线。

  第二,全面构建“1324”攻坚体系,健全完善四项保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保证。”甘谷县委、县政府着力在构建组织体系、健全攻坚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上下功夫,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牵头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挂帅12个专责工作组,专抓行业扶贫;从县四大组织抽调8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县级领导牵头组建督导巡查组,督抓任务落实,构建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抓,专责工作组、督导巡查组、帮扶领导小组3个工作组分头抓,乡镇和部门2个主体协同抓,村一级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4支力量具体抓”的“1324”攻坚体系,凝聚了全民参与、全员攻坚、尽锐出战的强大合力。

  建强机制全力保障“三落实”,先后建立完善高位推进、专责专抓、资金保障、激励问责4项保障机制。一是高位推进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县政府与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分管领导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月召开1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脱贫攻坚调度会、研判会、推进会,促进全县上下聚焦聚力脱贫攻坚。二是专责专抓机制。研究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细化明确9个层面的脱贫责任,县级领导包乡抓村联户,县委常委挂牌作战深度贫困村,专责工作组、督导巡查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落实。三是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扶贫投入优先保障,将每年新增财力的2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的50%以上投入扶贫领域,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财力支撑。四是激励问责机制。制定出台《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和《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近三年提拔扶贫一线干部171人,入编乡镇项目人员26人,问责处理党员干部152人,有力促进了责任落实。

  第三,着眼“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努力在“精准”上做文章,保证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义,把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作为保证脱贫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真正做到了贫困对象不落一户一人,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脱贫结果真实可靠、群众满意。一是着眼“扶持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遵循“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识别程序,在综合评判农户“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严把收入核实、民主评议、审核审查等重要关口,建立完善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定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及时动态调整贫困人口,常态化开展“两类人员”识别监测,做到有进有出、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二是着眼“谁来扶”,精准帮扶形成合力。将全县分为四大片区,县四大组织主要领导分片包抓,31名县级干部包抓15个乡镇、联系56个深度贫困村,省市县118个帮扶单位对口帮扶195个贫困村,5489名帮扶责任人联系帮扶35800户贫困户,195个驻村工作队、585名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工作,实现了乡村户三级帮扶力量全覆盖。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累计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8亿元,帮带贫困人口2.5万人,构建形成了多方联动、同向发力的扶贫新格局。三是着眼“怎么扶”,精准施策到户到人。把“一户一策”作为精准施策的有力抓手,为所有贫困户制定了精准脱贫和巩固提高计划,根据贫困户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完善帮扶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精准发力,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有序达标退出。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一次性补齐”的原则,全面排查补齐影响稳定脱贫的短板弱项,不断巩固脱贫的质量和成效。四是着眼“如何退”,精准退出确保质量。严格对照贫困退出验收标准,从严落实退出验收责任,严把签字认可、民主评议、公示公开、部门认定四道关口,确保贫困对象退出精准。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跟踪监测和后续帮扶,及时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帮扶范围,2796户13666名“两类人员”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降低了返贫致贫风险,保证了脱贫退出质量。

  第四,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全力以赴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政策落实全覆盖、真见底、无遗漏。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重中之重,县委书记申君明带头学习研究政策、精心指导督抓落实,县长吴健亲自协调项目资金、全力保障落地见效,在全面覆盖、普遍达标的基础上,突出剩余贫困和特困群体,相继开展“3+3”冲刺清零、“3+1”后续冲刺清零、“5+1”专项提升等工作,反反复复“过筛子”“回头看”,一遍一遍查缺项、堵漏洞,彻底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所有行政村硬化路、自然村砂化路实现全覆盖,自来水工程入户率达到92%以上,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到100%。农村C、D级危房完成“清零”,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应搬尽搬,我县荣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所有行政村全部接通了有线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和广播电视,完成厕所改造2.6万户,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87个、整洁村260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下大气力织密编牢基本民生安全网,重点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精神扶贫四大专项行动,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教育扶贫方面,累计落实各类教育资助资金5.4亿多元,惠及学生79.5万多人次,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健康扶贫方面,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体系,全面推行“一人一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特惠政策高效落实,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兜底扶贫方面,统筹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纳入建档立卡管理,安排扶贫专岗3342个,选聘生态护林员1100人,贫困人口全部参加了基本医保和养老保险,15873名一、二类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实现了政策性兜底。精神扶贫方面,常态化开展脱贫政策、文明新风、习惯养成、自力更生教育,创排了《椒乡里的麻辣事》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营造了脱贫光荣、感恩奋进的良好氛围。

  第五,聚焦稳定脱贫这一关键,强力推进“1114”产业扶贫体系,基本实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发展产业是助农增收、助推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富民产业摆在重要位置,下大气力狠抓以“整流域开发+农发公司+扶贫车间+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1114”产业扶贫,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为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全面推进、整体提升,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把基础改善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全县贫困区域划分为17个流域,统筹推进“梯田+道路+产业+水利+公共服务”综合开发,五年投入25亿多元完成了290平方公里的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开辟了一条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治理、整体化脱贫、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新路径。大力发展果椒、蔬菜、养殖、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全县果品、蔬菜、养殖业规模分别达到60万亩、28.5万亩、443万头(只),预计总产值达到66.85亿元。目前每个贫困村都形成了1—3个主导产业,村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以上,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二是精准指导、重点扶持,户户都有增收项目。扎实开展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行动,组建成立普众农业产业发展公司,为贫困户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措施,对有产业发展需求的6769户贫困户落实扶持资金3964万元,发放产业扶贫小额贷款3.64万笔17.78亿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入股配股6800多户1.2亿元,实现分红2316万元,每户贫困群众都有了稳定产业收益。三是强化培训、精准输转,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发挥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的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按照“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思路,探索推行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培训输转模式,打造了全省首个“劳务400云平台”,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群众的精准对接,累计完成各类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年均组织输转劳务1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聚焦部分群众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难以增收脱贫的实际问题,探索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创办“扶贫车间”,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做到了就业增收、照顾家庭、做务农活“三不误”。目前全县建成运营“扶贫车间”90个,带动群众就业310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7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甘谷县委、县政府将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久久为功、乘势而上,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麦积飞天”步行街第四 重磅!天河酒业新品,隆重上市(图 麦积山滑雪场,正式开滑(图) 天水在线“麦积飞天”步行街第三 天水在线航拍:天水城又下雪了(图 天水在线“麦积飞天”步行街第二 “麦积飞天”在秦州区步行街首演 天水汉服爱好者举行天水首届大型 “麦积飞天”压阵表演,天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