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谷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机制、创新模式,扎实推进“三大革命”,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谷特色的人居环境整治路子。

一是机制先行,推进“垃圾革命”。出台全县《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系列文件,建立县长、乡(镇)长、村长(村主任)、小组长、巷长分层包抓的“五长”责任制,推行爱心超市“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正向激励机制,号召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整治居住环境,并对乱丢乱弃、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等不文明、不卫生行为者进行教育劝导,逐步建立起“农户源头分类、村级连片转运、乡镇就近处理、县级回收利用、第三方专业运维”的全域无垃圾治理模式。实施“三筐一桶”户分类,为农户配备较为齐全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由农户对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可腐烂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50%左右。实施“两点三场”村收集,配套垃圾收集屋(池)121座、垃圾投放点450处、垃圾箱756个、垃圾桶9362个,手推车1667辆,配套勾臂式垃圾车等各类垃圾清运车辆243辆,每天清理清运垃圾收集箱(点)垃圾,城区及城郊村、川道区镇、村的生活垃圾转运至天水循环产业园焚烧发电,山区乡镇、村的生活垃圾就近转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站无害化处理,做到新增垃圾日产日清;建立柴草堆放场、建筑材料存放场和建筑垃圾填埋场“三场”,解决农村巷道乱堆乱放问题。实施“一镇一站”镇处理,综合考虑各乡镇运输距离、辐射村庄、人口等因素,选取适宜位置,建成大像山镇、新兴镇等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和7座生活垃圾中转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进行运营,终端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二是规划引领,推进“风貌革命”。着眼留住乡愁、彰显特色,加强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管控,因地制宜编制行政村村庄规划,突出内外兼修,实施“五清两改”工程,让农村更加生态宜居。推动全面拆危,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视觉贫困专项整治月”活动,以拆除各类老、旧、危、空房无功能建筑为重点,对农村常年无人居住的闲置危房、危墙和有人居住院落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村容村貌的功能性用房进行拆除,彻底解决视觉贫困问题。累计拆除违建房14座、危险房510座、“空心房”1765座,清理残垣断壁11685米。推动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柴草杂物乱堆乱积等问题,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470.4吨,清理河塘沟渠黑臭水体178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0089处。推动全域增绿,组织群众在公路沿线、房前屋后和公共空闲地带种花种草种树,着力构建一村一景、一路多景的绿色生态村庄格局,累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33万株,种植草坪6800余平方米,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省级“清洁村庄”200个,市级整洁村50个、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9个、县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8个。

三是模式创新,推进“厕所革命”。认真研究制定《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厕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户厕建得起、管得好、可持续。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设施配套情况,推广四种模式新建或改造农村卫生厕所。在供水方便、有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的易地搬迁新村,新建水冲式卫生厕所,实现了全程无污染排放。在污水管网未覆盖的山区村,一部分旧厕通过安装有盖的蹲便器,接通排气管,对地面和墙体铺贴瓷砖,基本实现了粪便无暴露、基本无臭味、干净卫生整洁;一部分改造成改进型双瓮漏斗式卫生旱厕,一部分改造成三格化粪池式无害化卫生旱厕,粪液通过发酵后基本无害化,运至田间堆肥。县一级专门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宣传、监督指导和考核验收等工作;乡镇一级聘请辖区内能工巧匠担任改厕质量监管员,全程监督改厕进度、质量;村一级负责监督改厕质量。至目前,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26214座、行政村公厕405座,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到100%。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