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求发展 不忘初心谱新篇
——2018年甘谷县大像山镇工作综述

近年来,甘谷县大像山镇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聚力脱贫、项目带动、促进振兴”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为,在这片奋进的热土上,精准扶贫强力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城镇化步伐一次次提速……一个个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建设场景,一幅幅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发展画卷,共同见证了大像山镇的沧桑巨变!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一直以来,大像山镇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扣“六个精准”要求,年初与25个行政村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举全镇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领导力量、工作重心、干部队伍、优势资源向脱贫战场集结。2018年实现脱贫人口113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7%以下。
“家里种了两亩花椒,基本上能收入两万元,这是个‘懒人庄稼’,除了采收季节,平时地里也不忙,闲了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打工挣钱。”大像山镇二十铺村农民巩小兵用他自己的语言向记者描述着花椒的田间管理, “现在村里人都尝到了种植花椒的甜头,再不用镇上和村上作动员,大伙都在主动扩大种植规模。”
要消除贫困,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必须得有富民产业做支撑。记者从大像山镇了解到,去年以来,全镇新发展优质花椒800余亩,各类蔬菜1700余亩,地膜玉米马铃薯1200余亩,贫困户果园面积户均超过2亩。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人,职业技能培训151人,“陇原巧手”手工编织培训50人。发放扶贫互助资金共610万元,放贷率85.9%;发展产业的同时,拓宽思路,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出以艾家村晓阳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闲置资源利用”三变模式,以西关村煤炭一级交易中心和狄家村鑫元山庄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以马务沟村乡村旅游项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三变模式。建立了租金收入、股本分红、股权激励、劳务收入等利益联结机制,共建成“三变”改革试点5个,配置股权60余万元,吸纳140余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该镇去年共建成扶贫车间6个,协调落实产业贷款50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2户,其中政策兜底24户,已竣工77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7户,拆除“空心房”35户,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个,全部达到“三室分设”标准。

和谐征迁步稳蹄疾
“千难万难,征迁最难”。在甘谷县城市建设的热潮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征迁工作却在大像山镇创出了和谐拆迁的新范本。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复杂的征拆情况和巨大的征拆压力,大像山镇党委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在拆迁征地一线检验锤炼干部作风,建立“一个征收地块、一套人马跟进、一张图表细化、一杆到底完成”的组织推进机制,层层压实干部责任,时时传导工作压力,针对征拆过程中,部分群众思想上有包袱,不愿和干部见面,不肯听干部解释的现象,征拆一线干部“耐着性子”、“蹲下身子”,采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措施,反复为群众做思想工作,切实为城镇建设保驾护航。
据悉,康庄路西延征迁工作,现已完成征地241.1亩,迁坟394葬,拆迁22户;富强路西延征迁工作,现已完成征地230余亩,拆迁8户;像山路东段征迁工作,该区域共涉及拆迁13户,已完成12户。面对历年征迁遗留问题,大像山镇党委、政府敢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组织干部主动上门作动员,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完成仿古街二期遗留征地6户,拆迁2户,迁坟20葬;完成引涛供水工程建设用地征收37亩,并全力开展征迁遗留安置工作。征收党校新址及其北侧建设用地47.3余亩,全面解决白云渔塘、乾元酒店等遗留征迁问题。五里铺尚都百汇区域征迁安置有序推进,西关安置楼及其附属工程等即将全面完工。配合国土部门调处土地纠纷3起,及时制止康庄路、富强路西延待征区域内抢栽抢种3起,“两违”建设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项目建设花开满园
“这条路我走了十年,现在全部铺油硬化了,去蛤蟆口提泉水更方便了。”家住大像山镇西关社区的李智老人今年70岁了,自从退休以后,他每天都会从县城步行到庙湾村蛤蟆口去提山泉水,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现在就算下过雨我也能上山散步了,以前的沙土路,下雨后就只好待家里。”李老满脸喜悦的告诉记者。
道路通、百业兴。2018年以来,大像山镇将道路建设与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各类园区有效衔接起来,以路兴业、以业增收。
大像山镇杨赵村以西川道地区,果蔬一直是沿途各村主导产业,为了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该镇争取投资670余万元,实施了全长8.5公里的杨赵至艾家村道提升改造工程;投资30余万元实施二十铺堤防工程,修建堤防167米;争取财政投资50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250万元,对东关、西关等9村1社区共100条巷道进行硬化,硬化面积达7万余平米(含水渠),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巷道硬化项目,共涉及二十铺、土堆、狄家、杨赵、白云、李家、狄家等7个村,硬化道路面积4.2万平方米;投资645万元,高质量完成19.6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投资503万元,完成天门山至庙湾3.2公里道路铺油硬化工程。去年7月份暴雨期间,该镇先后紧急拉动组织抢险应急队伍640余人次,抢修水毁道路26处,治理滑坡、崩坍山体500余方,维修河堤200余米,疏浚河道沟渠6.3公里,转移安置群众280人次,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隆冬时节,一场大雪过后,地处甘谷县大像山镇南部浅山区的马务沟村,一夜之间成为了北国雪乡,村里的观景凉亭上,石桥、栈道上,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上以及栽植的绿化苗木上,全部银装素裹,踏雪而行,宛如来到了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村子越建越美丽,咱农民的生活也是越过越红火,现在村里太阳能路灯都安装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都有,再加上花园和凉亭,整个村庄都成公园了。”马务沟村农民李大爷今年六十多岁,正拿着铁锨铲着巷道里的积雪,李老告诉记者:“你们要是夏天过来,景色更美。”
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马务沟村是大像山镇实施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据悉,该镇为了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争取项目支持 295.4万元,栽植各类花卉树木9.2万棵(株),整理铺设绿化用地55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套,新建广场1300余平方米,修建安装石桥、栈道、凉亭等景观设施13座,新建乡村记忆馆1座。

马务沟村的整洁美丽,只是大像山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该镇了解到,2018年大像山镇通过“一事一议”形式筹集卫生费90余万元,并将每周二确定为全域无垃圾日,全年镇上投资130余万元,组织清洁力量2300余人次,动用大型机械230余台次,清理存量垃圾2600余吨,整治垃圾堆积点200余处,疏浚清理河道3.6公里,镇域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群众满足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点亮新希望,绘就新蓝图——2019年,大像山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带领全镇人民戮力同心,顽强拼搏,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镇而不懈奋斗!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