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甘谷:古堡加老物件 城里人开眼界的农耕文化旅游(图)
(2018/4/8 11:22:44)  来源:甘谷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540173476165059086/

  甘谷县八里湾乡的中岔村是文化名村,因保存全县最为完整的古堡而广为人知。古堡座落凤凰山头,山色空蒙,远望如船,山下有月牙样水坝紧紧环绕,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中岔,一个千年古村,依托百年古堡,从农耕文化着手,勾勒出了“农耕文化搭台、乡村旅游唱戏”的美丽发展蓝图。

  当74岁的老人金维中用力举起陈列在中岔村农耕文化博物馆内的石锁时,在场群众无不高声喝彩。放下沉重的石锁,意犹未尽的金老告诉记者,“石锁,相传起源于唐代军营,主要用于锻炼身体。过去我们常常用它练习臂力,现在这些东西都不多见了。刚试举了一下,感觉非常亲切,想起好多往事。”

  6年前,长期在城市工作的程世雄回家探亲,看到家乡保存完整的古堡,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湛蓝清澈的水坝,袅袅炊烟升起,引发了游子对家乡无限的眷恋之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程世雄突发奇想,既然家乡的山叫凤凰山,为何不来个“筑巢引凤”呢?他告诉记者,这个“巢”就是在凤凰山巅的古堡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集古堡游览、水坝垂钓、农耕体验、碑刻欣赏、特色饮食、民俗展演、特产网购等为一体的农耕生态文化产业综合体,吸引无数有乡土情结的“凤凰”返景入山林,创出一条“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旧貌换新颜。在县乡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程世雄主动请缨,扛起带领群众决战贫困的大旗,多方托关系找专家,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规划设计了“一堡三院”的发展蓝图。“一堡,即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维修加固古堡。因为堡内之前有戏台、关帝庙,所以我们打算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在古堡前院兴建中岔文化园,中院扩建百年古庙,后院新建农耕文化博物馆,这样设计,也算腾笼换鸟,助推旅游产业链升级。”程世雄介绍说,“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去年他们还把土特产中岔粉条,统一包装销售,不到两个月时间,网上售出5000多斤,直接带动了群众增收。”保留传统,突出特色,创新思路,彰显品质,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产业插上互联网腾飞的翅膀,成为中岔打造农耕文化游的“金字招牌”。

  广泛搜集濒临失传的老物件,追寻农耕文化的记忆,非一朝一夕所成。程世雄率先将自己收藏的契约、陶罐、铜车等百余件物品捐赠出来,并带动八方乡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无偿捐赠各类生产生活用具3000多件,其数目之多,质量之优,远远超出常人所料。

  “这是过去的织布机,人坐在这个地方,一手.....”72岁的张新太老人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演示织布过程,“那时候条件苦,没染色的,穿这衣服时肚子都吃不饱,和今天的生活差了几千倍。”一件老物件,叙说着不同的情感故事,记录着时代发展的缩影,是回放农耕记忆的胶片,是历史滚滚向前的印记。

  农耕馆负责人程碎想说,在建馆的过程中,致富能人等社会各界人士无偿捐助,为文化园创建筹资筹劳。建设时,大家坚持“不砍树、不毁草、不破坏古堡原貌”的原则,收集来村民拆房子时留下的旧门窗,用群众闲置不用的石磨、石碾、石碌碡摆出各类造型,远远望去,古井老树磨盘,水坝古堡民房,斜阳夕照,不仅留住了人们的乡愁,还美化了乡村。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建设的档次,中岔村在打造全市一流农耕文化游的过程中,依托古堡古庙,由爱乡人士程世雄牵头,收集陕甘两省及部分国内书法名家作品上百余幅,并碑刻成林,让见证沧桑巨变的古堡,环抱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毓灵俊秀,焕发出新时代应有的蓬勃活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最是一年春好处,记者看到通往中岔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公路两旁,人们挥动铁锨,为群山忙把绿装换。今年甘谷县将通过争取项目,整合部门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岔农耕文化游,助力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未来的中岔村一定会成为一个文化古村、产业强村、生态美村、旅游名村。

(天水在线编辑:付丽丽)

摄影相关图片
三月的天水,玉兰花开正艳(图) 天水伏羲庙春祭精彩纷呈(图) 天水自古出女神,有诗为证(图) 天水白娃娃烨冉(图) 天水的年是一场全民狂欢!(图) 这样的天水年,是否如你所愿!(图 自由路的玉兰已经含苞待放(图) 戊戌年春祭伏羲之送神仪式(图) 为浓浓的秦州年点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