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甘谷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组图)
(2016-7-4 18:05:03)  来源:甘谷县委外宣办 作者:李小哲 张志康 刘燕 牛艺璇  打印本页

振翼腾飞谱华章

——甘谷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寻着先民渔猎牧马的历史足迹,寻着秦先祖在毛家坪繁衍生息的光辉印记,寻着丝绸之路上大像山那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甘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集众智、聚众力、成大事,为标注“华夏第一县”光辉殊荣筑牢了奋进的基石!

  发展甘谷

  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大市曾一度成为甘谷的荣耀和辉煌。

  近年来,甘谷县着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始终按照“以商兴城、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全面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四大战略,加快“一城四园四基地”建设步伐,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

  (甘谷汽车城)

  坚持把加快城市开发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破茧蝶变的重要引擎,大手笔、高起点、高规格实施了投资近80亿元的城西区综合开发建设工程,甘谷浙江商贸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大像山片区综合开发、甘谷汽车城、国道310、甘麦公路等项目得到全省重大项目观摩团的一致好评。大像山文化主题公园、“尚都百汇”仿古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等特色文化体验区,为甘谷迈进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开启了理想之门。

  该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57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5个,完成投资33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倍。建城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1.2%。

  (大唐甘谷发电厂)

  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大事迭次再现,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厂进位升级,六峰工业园区筑巢引凤,19户入驻企业落地生花;横跨南北两山、贯穿渭水东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通水,46万受益群众共享福祉;甘谷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县“两大百里林果示范带”、“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带”竞相涌现,花卉、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出品牌;磐安、六峰、安远、礼辛等一批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初具规模;天定高速公路辅道、西城区路网、富强东路、通乡公路四通八达,310国道拓宽改造,甘麦二级公路动工实施,县城“五纵九横”交通格局星罗棋布;县人民剧院、南滨河路风情线、县政务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市政服务设施已成为甘谷的地标性建筑!

  (甘谷大剧院)

  如今,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创新甘谷

  走进甘谷县康家滩村、十甲坪村、沟门村……,白墙青瓦焕然一新,凉亭古树秀美宜人,双联与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成为甘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新引擎。

  (磐安镇十甲坪村新农村)

  (古坡乡沟门新村)

  如今,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从基础设施到富民产业,全方位的嬗变正在甘谷大地持续进行。

  精准脱贫,精准识别是关键。在甘谷,谁是贫困户,干部说了不算,群众自己说了算。针对贫困户认定时定性分析弹性大等问题,甘谷县创造性推行了村民议事委员会制度,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确保了对象评定精准、动态管理精准、贷款发放精准。

  为了发挥扶贫资金的“拳头”效应,甘谷着眼整流域布局、围绕分片带发力,按照“川区户均两亩菜、山区人均一亩园、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调结构、兴产业,将全县扶贫区域划分为四大片带16个流域,近年来,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1.32亿元,先后建成了阳屲梁、西沟、新集、大道坡、沐浴梁、西小河等11个整流域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做到了力量向流域整合、项目向流域摆布、资金向流域集中、产业向流域统筹,有效解决了扶贫“撒胡椒面”的问题,起到了开发一片、富裕一方的作用。

  (整流域扶贫开发示范点)

  劳务经济是甘谷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是贫困村农民的“铁杆庄稼”。针对劳务培训机构只负责培训、不负责就业的“一锤子买卖”现象,甘谷腾达职校探索推行“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劳务培训输转模式,与中国移动、平安保险和甘肃银行联合打造了全省首个“劳务400云平台”,达到即培训、即输转、即上岗的目的。同时,该校成功加盟浙江积分宝控股有限公司,标志着积分宝消费养老项目正式入驻甘谷市场,搭建了一个既消费又养老的增值服务平台,在带动贫困群众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腾达劳务”订单式实训现场)

  截至2015年年底,该县贫困人口由24.91万人减少到7.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9%下降到12.64%,实现了贫困村“水泥路、动力电、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互助社、金融点、合作经济组织、幸福互助院、无线网络”10个全覆盖。

  (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

  2015年,甘谷县代表甘肃省接受了国务院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组(中科院)的全面评估,评估组认为甘谷在“制度、金融、帮联、市场、培训、模式”等七个方面的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推广价值。

  为梦启航,一项项创新性的举措,一件件惠民生的实事,承载着63万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期盼,正劈波斩浪驶向小康梦的彼岸……

  (康家滩村幼儿园)

  文化甘谷

  近年来,甘谷县委、县政府抢抓“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推动全县文化建设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润滋养。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大像山民俗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并且被列入全省“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分项活动和全市“伏羲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是提升甘谷文化旅游档次的一张靓丽名片。

  (省歌剧院原创大型乐舞《敦煌韵》在甘谷大剧院璀璨上演)

  加快“乡村舞台”、综合文化站建设步伐,城乡同频共振渐入佳境,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通过制作公益广告、创建文化墙,深入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形式,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社会新风尚。涌现出拾金不昧好司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永生,勇救落水儿童——“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马俊麟,情系乡村教育——甘肃省“最美人物”马映谦等一大批道德模范,这是甘谷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标帜。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永生)

  创文艺精品,推动地方文艺繁荣发展新常态。其中,作协会员在各级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1400余篇,先后出版、集结个人作品18部;书法、美术、戏剧、民艺等协会会员参加全国、省市文艺大赛,先后有100多人获奖;创排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姜维》和歌舞剧《大千羲皇颂》;刘晓英的剪纸《中国牛》、《甘谷辣椒甲天下》先后获第五届国际剪纸比赛优秀奖。赵晓玲的刺绣、刘映吉的木雕、蒋五明的泥塑作品工艺精湛、形象生动。辣椒、麻鞋、木雕、脊兽等文化产业备受欢迎,声名远播。

  时代需要精神的引领,“崇文尚武、明礼重义、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甘谷精神,必将在促进县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书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态甘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古坡草原)

  目前,甘谷县在渭河、西小河、散渡河、清溪河、藉河五大流域,打造生态保护屏障工程。沿南北两山、天定高速创建绿色通道,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2.11万亩。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整流域整片带综合开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率先在雒家村建成大型沼气池,走出了一条“双垄沟播玉米——青贮饲料——养殖——沼气——果蔬”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其中有3项创新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完成盈科化工、新恒达公司水循环利用系统改造;对城区所有路灯进行光源节能改造,能耗降低70%。

  (雒家村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罐)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

  甘谷人多地少、山多川少,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工作定位,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牢固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统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突出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四个创新”,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最大限度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8.83亿元,较“十一五”末净增27.2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6.6亿元,财政支出2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5元,净增3080.5元,年均增长15.6%。

  “又踏层峰辟新浪,更扬云帆立潮头”。今日的甘谷,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砥砺奋进、破浪前行!

摄影相关图片
平安牧场(图) 航拍平安牧场(图) 公祭伏羲大典(图) VR视角看伏羲大典(图) 伏羲大典网络直播(图) 伏羲大典之乐舞告祭(图) 向伏羲圣像敬献花篮(图) 公祭伏羲大典全景图(图) 2016年伏羲大典礼仪小姐亮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