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甘谷县:扶贫先扶志 “输血”又“造血”(图)
(2016-3-31 10:38:52)  来源:天水日报 作者:胡丽霞  打印本页

【精准扶贫看变化】

甘谷县:扶贫先扶志 “输血”又“造血”

  初春的甘谷县磐安镇南部山区依然一片微黄,沿着新铺的柏油马路一路向田家庄村走去,远远地,一座座白墙黛瓦的砖瓦房镶嵌在黄色的山腰上,格外耀眼,让人怎么也联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家家破土屋”的景象。

  从一个重点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脱贫变化最大的村,田家庄依靠什么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村支书杨学军的话说,这一切得益于“双联”和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输血’又‘造血’”的功劳。

  田家庄村还有个名字叫做“土家磨”。之所以叫“土家磨”是因为田家庄村夹在两座山的山底下,而村民的房子却盖在两边的山坡上,像农村的两个磨扇一般。还因为,这里又破又穷,除了土再没有别的。

  (县委书记贾忠慧看望“双联”户)

  因为穷,外庄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来。因为穷,每年到冬天村子里的村民便组团去周边打短工。转机发生在2012年。2012年,全省“双联”行动开始,甘谷县委书记贾忠慧第一次到田家庄调研,泥泞难行的羊肠小道,破败不堪的旧房子,上学不便的孩子们深深触动了他。联村联户活动一开始,贾忠慧便将田家庄选为自己的联系村,下决心要改变村上的面貌。

  在一次又一次入村调研后,贾忠慧发现村上的很多年轻人都没事可干,一部分外出打工,更多的年轻人在村上守着几亩薄田度日,村里还透露着一股懒散的坏风气。贾忠慧意识到要改变这里贫困的面貌首先要啃下这块真正的“硬骨头”:唤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破除“等靠要”思想!

  (田家庄村广场效果图)

  说不如做给看。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扶贫工作队先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启动实施了通村公路砂化硬化、村级文化广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巷道硬化、农电线路升级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在帮贫干部的带动下,泥泞难行的道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崭新的文化广场建了起来,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幼儿园正在建设之中。

  (田家庄村新修河提)

  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利用通俗易懂的小曲、歌舞等形式给村民们讲解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全天在村里值班打扫卫生。一步步变好的基础设施和变美的村容村貌让群众看到了扶贫队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心,也唤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群众有了致富的愿望,如何将这一愿望变为现实是扶贫工作队面临的又一现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立足田家庄村位于南部阴湿地区的地理优势,决定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种植产业。

  (架豆王)

  2014年,村支书杨学军率先在村上种起了架豆王,第一年,两个大棚就卖了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村上的一些人跟着种起了架豆王,短短两年时间,全村架豆王达到220多亩。

  (农技专家现场讲解果树修剪技术)

  去年,村民杨玉清的6亩苹果树全部挂果,仅苹果就收入了六七万元。近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开着新买的轿车去县城。

  (乡村公交)

  村民杜田林去年通过支农信用贷款买了面包车在县城跑客运。“现在路通了,跑车一年也能赚两三万,温饱没问题。”

  “去年全村人均收入4520元,比前两年增长了三倍多。”杨学军说,田家庄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更是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南部山区农村饮水工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田家庄只是甘谷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精准扶贫的路上,甘谷县深刻认识到,人是第一生产力,扶贫必须先扶志,因此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中,县上一方面将“思想帮扶”放在首位,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不想干”为“我要干”。另一方面,把力量放在跑资金、上项目、搞好技术服务上,增长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田家庄的实践证明,只有唤起人们的精气神,才能“搅动”阻碍农村发展的这潭“死水”,只有培植富民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的面貌。

摄影相关图片
渭河风情线夜景(图) 新阳镇万亩杏林花海(图) 陇城镇(图) 武山县清池韭菜基地(组图) 梅江村(图) 武山县大南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图 天水 纸鸢飞舞春来到(图) 我要去天水了!(图) 春祭伏羲活动圆满落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