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那个山没有?我们的老房子就在那边,我们一家早就在想多久能搬到好点的地方呢。现在还真如了愿,我们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搬过来住了,这边确实不错。”“交通方便,吹风下雨都不愁,小孩上学也方便。我平时出去打工,媳妇在家照看老人小孩,有时还可以去镇上打打零工,收入肯定会慢慢增加!”近日,记者来到甘谷县礼辛乡探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情况,村民们争先恐后地给记者讲述项目带来的变化。
今年以来,甘谷县紧紧围绕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了“1+18”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及配套文件,并把易地搬迁作为推进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举措和支持精准扶贫的主要突破口,坚持做到“五个精准”,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把易地搬迁与贫困村脱贫任务紧密结合,对全县所有的贫困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将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全部纳入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规划之内,力争实现应搬尽搬。同时按照“农户申请、村民评议、乡镇核查、县区审批”的程序,实行县区、乡镇、村级三榜公示,有计划、分年度落实搬迁任务。

该县结合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建成互助敬老院,对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实现了“政府兜底零负担”集中安置、统一供养模式;对人多地少、土地依赖性不强和居住特别分散的农户集中搬迁到城区、镇区,结合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程,采取平房和楼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多种方式,实现灵活搬迁。
针对基础设施投入大、农民自筹资金难、县级财力紧张等问题,县上经多方努力,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根据易地搬迁安置需求清单,县直有关部门加强衔接,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需求,确保相关项目纳入省上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各类项目资金用于易地搬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坚持把易地搬迁安置区选择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对山区和插花安置的农户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扩大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对川区安置的农户扶持发展商贸流通、大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对城区、镇区安置的农户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严格按照“一年建成住房主体,两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搬迁入住”的目标,每个安置点在动工建设前做到了“八个到位”,项目实施乡镇协同行业和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全程进行监理,确保工程安全、安心;制定完善了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建立推行了乡、村、社干部共同监督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任务上图、进度上墙、每周汇总、半月通报”管理模式,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他们脱贫增收,也拓宽了致富渠道。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