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文化之窗】山光水韵(图)
(2015-9-10 15:14:41)  来源: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  打印本页

  作为渭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十八盘梁的武家河水,在冲破苍莽群山纠缠,义无反顾一头扎进渭河时,也就把一种全新的景观浸入了整个渭河文明之中。

  在西三十铺,沿着逼仄的河谷溯游而上,山的胳膊一弯接一弯紧紧套在一起,只极吝啬地留开一线,武家河便身子一瘦,见缝插针地流过去。因着有河,前面总是敞亮的。但咋着,武家河都给人一种往山的肚子里钻的感觉。一条河,被锁定为一个乡的名子,水涨船高,武家河也显得光彩。以河为乡的武家河并不怎么出名,出名的是山,是石,是宫,是一山一石一宫。

  山为尖山,雅名灵凤山。新编《甘谷县志》有新八景:鼍峰旭日、朱圉晚霞、石鼓擎雪、灵凤耸翠、悬崖大像、南岭清波、天门春晓、渭水秋烟。灵凤耸翠条下释:“在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许,又名尖山寺。为著名森林公园,寺周林木繁茂,万顷苍碧,登寺远眺,林峰如涛,起伏腾越。”凤而灵,山便有了祥瑞之气和神圣之象。灵凤山孤峰耸峙,五色缭绕,不奇亦奇。在四面黄土苍茫中,突从天外飞来此山,本身就有许多奇幻色彩。甘谷地气干燥,难有成片森林,灵凤山像一个奇迹,不论合不合情理,反正就那么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更奇的还是造型和风姿。灵凤山有寺,寺在凤顶峰,五彩交织,俨然凤冠。南峰孤梁绵亘,为凤背峰;由峰西转,状若羽尾,色彩斑澜,为凤尾峰;又有峰从南峰右展翅西去,举翼有翱翔之态,为展翅峰;自南峰前而右,东去复北,状若敛翼,为敛翅峰。五峰各有姿势,而又相映成趣,灵凤之秀雅,俨然目前。灵峰寺南有石鼓山,为朱圉名山主峰,与北钟山遥对,左钟右鼓,灵凤寺奇中又奇也。

  勘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向来陌生,但古人对山水宏观上的抽象和形象,那种纳千山万壑于胸中,接古今仰俯于掌心的气魄,实在让人暗自惊叹。到过黄陵,到过乾陵,包括附近的净土寺、交龙寺,那种地理态势,经人稍一点拨,其慧眼与神思,往往让人感慨不已。养在深闺的灵凤山所体现出的神思与慧眼,同样让人叹服。啥都是辩证的,是对立统一的,比如宗教,比如神圣崇拜,在阻滞和遏制人思维的同时,也给人另一种启示,常让人有“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引中来”之感。灵凤山孤峰耸翠,一花独放,保护得如此完好,使人想起终南山道士的机智。终南山上的树木一度曾被人肆意砍伐,任和尚道士如何阻拦都不顶用。无奈之下,道长士借神仙梦中托言,在山门上写了这么一副对联贴出去,上联为:汝伐吾树吾无语;下联为:吾要汝命汝难逃;横披:善恶必报。就这么一副对联,顷刻之间盗伐之风顿敛。灵凤山没有这么一联,灵凤寺照样保留了下来,灵凤山有寺,有庙,寺里有佛,庙里有神,慈眉善目之下,邪念没了市场,这样说有点玄,但天人合意,携手共建,灵凤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总算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化同样是这样一种对立统一。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是因为文化;被破坏,同样也是因为文化。在文化发达地区被破坏的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文化落后地区却保存完好,当文化发达地区的人看到落后地区至今保存完好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时,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优胜劣汰,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社会学和文化学,结果将并不尽然。

  保存文化薪火相传的方式有很多,而破坏的方式却只有一种,比起保护破坏要简单得多。灵凤山被保存了下来,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形态和观念被保存下来。这是一种幸运、机智,一种带有点灰色幽默味儿的机智。

  武家河乡有矿,石灰石藏量巨大,以水泥为主的建筑业构成甘谷县支柱产业,武家河石灰石发挥了巨大作用。精明的投资者首先看准的就是得天独厚的石灰石资源。从早到晚,昼夜不停,一车又一车的石灰石不仅运到了县内各大小水泥厂、白灰厂,而且运到武山等周边地区,经过粉碎、煅烧、生成后,运销全国各地。武家河的石灰石,不仅藏量丰,而且品质好。每次到武家河,看到一车车运往山外的石灰石时,我总会情不自禁想起明兵部尚书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时我想,如果文化有一种隐语性和符号系统的话,这一山连一山的石灰石矿,对武家河文化和武家河人的人文品格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坚强个性,与其说是写石灰,在此刻,勿如说是在歌颂武家河人的精神。处于甘谷南部山区的武家河,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山大沟深,石多土瘦,加上交通落后,武家河在历史上承受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苦难和磨难,那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折磨,在将苦难一次又一次降到武家河人头上时,又一次又一次锤炼了武家河人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的个性。石山,构成了武家河历史文化和武家河人的精神骨骼。这种粉身碎骨全不怕的气概,使武家河人得以战胜一次次困难,在灾难的打击下,昂起宁死不屈的钢铁头颅。文化,有时表现为一种物质形态,有时,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武家河更多以这种精神的存在昭示出自己的品格,“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文品格。

  云龙山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对上清宫知道的人就多了。作为一种宗教,特别是一种民俗,包括大像山春游会,原始神圣崇拜的意义越来越淡,以致许多宗教活动完全为民俗色彩所掩盖,仅成为一个载体,大出风头的是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但咋说,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生活贫乏的老百姓还是极具吸引力的。而组织者,紧紧抓住老百姓的善良愿望,不惜重金邀请名演为活动助兴,一来二去,这活动就大了,有了感召力,于是,一年年办下去,招数儿一年年不断翻新。

  对文化,很多时候我们有点苛求和好高骛远,而对大雅若拙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倒容易忽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具有生命力的。对于武家河来说,在群山包围和分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不是缺少东西,而是缺少发现。有时候,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武家河岩石上裸露的树根,遒劲而奇特,由于处地,由于我们的心理障碍,往往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一旦被发现,登堂入室,卖了连城的价钱,后悔和懊丧便苍白得像纸一样。在武家河我常想,如果说潺潺流动的武家河是一种信息符号的话,我们又能从这一折一弯,一波一纹间发现什么呢?

  灵凤耸翠,清溪长流,山光水韵间,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武家河在黄昏的静默里,品清茗一杯,高古而淡雅。(责任编辑:陈龙)

  (牛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航拍李广墓(图) “花牛苹果”红了(图) 天水在线航拍甘谷古坡草原 秦安蜜桃熟了(组图) 2015环湖赛第十一赛段 2015环湖赛第十赛段 清水县第五届轩辕文化节(图) 天水在线航拍凤山风景区(图) 2015(乙未)年伏羲大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