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甘肃日报】一次特别的精准扶贫“大考”(图)
(2015-8-22 16:40:02)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一次特别的精准扶贫“大考”

  ——甘谷县代表全省接受中科院调研评估组的评估

  这是一次特别的考试。“试题”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生”是甘谷县,“考官”是中科院调研评估组。

  在全省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会战的关键节点,此次“考试”的结果,对甘谷乃至全省都意义重大。

  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入户调研——调研评估组深入细致开展工作

  8月3日至8月6日,中科院一行9人,到甘谷县调研评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全县范围内随机抽取了2个乡镇4个贫困村作为评估对象。

  8月4日上午,在甘谷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座谈会上,省、市扶贫办分别汇报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甘谷县委书记贾忠慧汇报了全县贯彻落实省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同时,调研评估组和县直9个部门以问卷和问答的形式进行了现场交流。下午,调研评估组深入磐安镇田家庄、南坡寺村、磐安经纪人协会进村入户评估,了解帮扶措施和成效。

  8月5日,调研评估组到安远镇沙滩村、老庄村,大漠行麻鞋厂、腾达技校等进行入户调研和问卷调查。

  其间,调研评估组共组织召开座谈会5次,共深入2个乡镇4个贫困村进行抽样评估,对80户贫困户、脱贫户及2015年预脱贫户进行详细问卷调查,发放填写调查问卷近200份。

  高度重视、督抓措施很扎实、有创新有亮点——调研评估组对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感受。

  通过这次调研评估,中科院调研评估组的总体感受,首先是甘肃省对精准扶贫工作高度重视。

  大家认为,甘肃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项工作抓得早、抓得实,并且在保持连续性中不断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早在2012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以“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到2013年底,制定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5年,举全省之力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从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精准要求,研究制订并落实了针对性很强的“1+17”方案。

  其次,是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的督抓措施很扎实。提出整个扶贫工作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为集中攻坚阶段,到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第二步为巩固提升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督抓落实,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保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再次,是甘肃省扶贫工作有创新有亮点。大数据平台建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联村联户行动及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等,在推动全省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谷总结的亮点工作,在全国也有推广和借鉴价值——调研评估组对甘谷县精准扶贫工作充分肯定。

  中科院调研评估组认为,甘谷属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县,对中央和国务院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部署落实得很好,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基本代表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水平。特别是甘谷总结出七个方面亮点工作,不仅在全省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制度创新——甘谷县建立村民议事委员会制度

  针对村干部办事不公、优亲厚友问题,在规范基层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甘谷县创立并全面推行村民议事委员会制度。

  一是着眼制衡权力,建立村民议事委员会。甘谷县以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为契机,着眼于村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独立,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探索建立了村民议事委员会制度,形成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议事委员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有效保障了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是规范民主程序,选准村民议事会代表。村民议事委员会由村“两委”、监督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两委”成员不超过议事会成员的半数,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名议事会成员,村民议事会按1000人以下的村15人左右,1000人到3000人的村20人左右,3000人以上的村30人左右组成,人数一般为单数,村党支部书记仅为议事委员会召集人,集体有权、个人无权,以此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实现民主决策。议事委员会成员按照“村民投票提名、村”两委“酝酿推荐、乡(镇)党委研究批复、村委会张榜公示、村民会议选举”的程序差额选举产生。

  三是配套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决议作用。制定了村民议事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赋予村民议事会在审议“三资”管理、项目实施、惠农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分配、低保对象评议、扶贫对象确认、“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关键核心问题上的决策权。村民议事委员会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严格实行票决制和公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决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议事会民主评议确定贫困对象,既保证了对象精准,又避免了矛盾纠纷。

  模式创新——甘谷县推行整片带整流域综合开发

  针对扶贫资源“单打一”和“撒胡椒面”的问题,在开发地域上打破村域乡界,在项目资金上破除部门条块分割,在扶贫力量上凝聚“三位一体”合力,走出了一条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推进、综合配套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布局,将全县扶贫区域划分为“清溪河流域特困片区、东北部干旱特困片区、南岭渠特困片区、南部高寒阴湿特困片区”四大片带和16个流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针对性地把项目向片带流域摆布、资金向片带流域统筹、力量向片带流域汇聚。

  近3年,甘谷县整合项目资金20.77亿元,完成了10个流域综合开发。今年在东北特困片带实施涉及两乡镇10村25平方公里的连片综合开发。同时,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整流域推进相结合,大力培育蔬菜、果椒、养殖等支柱产业,构建了“三大林果蔬菜示范带”和“五大农业综合开发区”,真正把贫困乡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扶持发展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产业,有力带动了区域脱贫致富步伐。2014年底,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4.64万亩,果椒面积达到39.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400.7万头(只),年均输转劳务11.08万人次,蔬菜、果品、养殖、劳务产业年产值分别达到7.5亿元、11亿元、8.3亿元、15.72亿元。

  金融创新——甘谷县破解扶贫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探索推行三种放贷模式:对需要危房改造的特困户,以本户的宅基地证、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等抵押放贷。对有贷款意愿和致富能力的贫困户,由两户非贫困户联保放贷。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按照“贷款到户、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思路,推行“政府+企业+贫困户”的信贷模式,由贫困户与县政府委托放贷的金融机构签订借贷协议,再由供销合作社、合作社委托的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带资入股协议,把贷款本金注入供销合作社、合作社委托的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分红,贫困户5万元入股金的年度分红最低标准不少于4000元,并优先安排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近期,首批2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即将发放到贫困户。

  帮联创新——甘谷县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管理

  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和群众工作难做的问题,制定并落实驻村帮扶队员管理办法。

  一是做到“三个全覆盖”。甘谷县提出“在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上锻炼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的要求,全县195个贫困村都有一支4至5人的驻村帮扶队,总数达到了800多人。特别在驻村帮扶队员选派上,注重各类干部作用发挥,实现了优秀副科级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技术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

  二是尽力提供保障。在省财政为每个帮扶工作队每年下拨5000元的基础上,市、县再配套1000元,鼓励干部驻村自行办灶,对不具备办灶条件的,购买由所在乡镇统一印制的饭票,凭票在农户家中吃饭,农户定期与乡镇结算。驻村期间租用农房等支出,全部从工作队专项经费中解决。在有班线车的乡村,对规定范围内的交通费用实报实销;在没有班线车的乡村,按距离远近,分类予以补贴。

  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除了落实省上关于工作时间、帮扶驻村等基本要求外,推行了入户日志填报、驻村工作评比通报制,根据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委双联办、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考评,并尽可能扩大群众参与考评的范围和程度。推行量化积分考核办法,合理设置积分标准,减少考核主观因素。推行绩效排序、末位淘汰制度,对排序靠后的责令整改提升。对工作不力的严肃批评、记录在案,短期内不予提拔晋升。近期,对9名敷衍塞责的村干部给予免职处理,对17名纪律性不强的帮扶队员进行通报批评,对未参加培训会议的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和3名驻村工作队长进行了约谈。

  服务创新——甘谷县打造“互联网+供销”服务平台

  甘谷县针对“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供销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提升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平台作用,按照“社企分开、双线运行”的思路,把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平台融入相对应的供销服务机构网络中,着力把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打造成集农资供应、农技培训、信息服务、金融支持、产品销售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

  目前,市县已投入750多万元,在县一级,建成了1200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并将甘电商平台——“天谷商城”纳入服务中心,建立线下交易馆——淘宝“特色中国·甘谷馆”,注册企业86家。乡(镇)一级,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代买、代卖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村一级优先在贫困村和产业示范带筹建电子商务服务点,“互联网+供销”服务平台在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培训创新——甘谷县推行“五位一体” 腾达劳务培训输转模式

  着眼于既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更注重稳定就业的有组织劳务输转,按照“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思路,探索出了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职校与职介“一体化”发展,既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更注重保障学员稳定就业,吸纳零散的劳务中介组织,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建成劳务招工网点400多个。在用工密集地区建立劳务基地设立办事点,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对接,开展业务合作,与腾达职校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企业达到上百家,年输转劳务能力达到2万多人次。

  二是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按照用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配置设备、开设课程、创建环境,并在专业教师负责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岗位技术能手来校现场教学,实行“教师教+师傅带”的“双导师”教学机制,定向培训企业所需务工人员,确保学员受训后直接上岗。

  三是积极打造劳务信息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学员提供注重实效、覆盖全程、“一条龙”式的优质服务。与中国移动、平安保险和甘肃银行联合打造了“天水劳务400云平台”,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特别在务工人员维权方面,通过云平台实现了调解信息化、维权“零距离”。

  四是积极推进劳务输转向劳务招商转变,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宣传推介,吸引外地企业到甘谷投资建厂,以劳务促招商,以招商促发展。“腾达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农技创新——甘谷县推广“养殖+沼气+果蔬”循环农业模式

  在农村沼气建设中,探索创新出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改进”“高位回流沼液冲厕装置”“沼液循环冲厕装置”等3项技术,解决了户用沼气池出料难、易结壳、产气少、不安全等问题,获得了国家专利。依托产业基础,采用无动力循环系统,在养殖场发展联户大型沼气,既提高了产气率,又解决了养殖场粪便处理难的问题,更拉长了循环农业产业链。目前,全县沼气用户达到2.27万户,受益人口10万多人。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航拍甘谷古坡草原 秦安蜜桃熟了(组图) 2015环湖赛第十一赛段 2015环湖赛第十赛段 清水县第五届轩辕文化节(图) 天水在线航拍凤山风景区(图) 2015(乙未)年伏羲大典(图) 2015年伏羲大典之乐舞告祭篇 2015年伏羲大典之敬献花篮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