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共建精神家园
我省文化界专家学者畅想文化产业大发展美好未来

(俄军)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凸显华夏文明在甘地位
省博物馆馆长俄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文明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从陶器到青铜器之间6000年的漫长演变期中,唯有在甘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代序列和文化链条,在古代,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乃至融合,就发生在甘肃。这在全国来说是无可比拟的资源,我们过去在这些方面的宣传不够。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提法非常准,真正地凸显了甘肃在华夏文明演进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优质资源,省博物馆将尽力发掘、研究、整理和展示甘肃在华夏文明历史演进途中曾经形成的灿烂文明。
由于丝绸古道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入列全国文物大省,甘肃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丰富,藏有35万多件珍贵文物。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收藏。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俄军表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积聚民族之魂、展示民族风采、记载民族文明的载体,我们通过免费开放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和体验我们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围绕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工作建设,甘肃省博物馆将继续提高办展水平和服务水平,要让博物馆常办常新、让观众不断走进博物馆。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马少敏)
甘肃省京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马少敏: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大发展
甘肃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富度排名全国前五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甘肃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优势明显,这在客观上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可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又一探索,一个大手笔。
我省不仅在石窟文化、伏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具有厚重感和不可替代性,而且有蜚声中外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方面的丰富资源,但现在挖掘整理明显不够,保护传承很有局限。
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少敏和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提交了《尽快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议》。建议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国务院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且现在已经正式批复,作为代表马少敏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无疑对甘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换发展模式,包括保护利用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推动意义,对甘肃经济发展来说是一剂强心针。
马少敏表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立,将使甘肃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多民族交融的前沿阵地,历史文化这些现有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和发挥,最终这些资源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
本报记者 朱黎

(杨晓东)
致力于麦积山壁画保护的著名画家杨晓东:打破行政界限 创“甘肃模式”
“2012年底,麦积山壁画‘走’出国门,首次应邀去英国利物浦艺术中心展出后,当看到英国人对麦积山石窟壁画连竖大拇指,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时,我真正理解了‘艺术无国界’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艺术全球化、规模化的今天,甘肃打破行政界限、统筹文化资源的创新做法,无疑会给华夏文明传承带来千载难逢的绝好机遇!”2月19日上午,近18年来一直致力于麦积山壁画保护工作的著名画家杨晓东先生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据杨晓东讲,去英国参展前,他一直担心麦积山壁画抽象的表现形式未必会迎合英国民众的胃口,然而去了以后,英国人参观壁画时竟能感觉到壁画中有音乐在跳动,这些人对麦积山壁画全新的认识和认知程度出乎他的意料,看到他们参观壁画时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可爱模样,让他为甘肃有着如此绝妙的文物资源感到自豪。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在保护和传承麦积山壁画方面,“面壁”18年忠实临摹带给自己的枯燥和疲惫荡然无存。
杨晓东说:“甘肃有东(麦积山)、西(敦煌)两大窟,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虽然以前在保护传承方面也在做,但因观念相对保守,工作相对滞后。如今,甘肃整合资源,打破画家地域界限,像类似于陕西的‘长安画派’,南京的‘金陵画派’等,甘肃也可以创办‘敦煌画派’,专门致力挖掘、学习古人流传下来的甘肃绘画艺术,形成‘甘肃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这些文化瑰宝保护、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王兰芳

(阮文辉)
我省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非遗领域将开拓一番天地
甘肃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并着力打造“十三板块”,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汇集葫芦雕刻、泥塑、陶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于一身的我省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在得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后,这位1934年出生的老艺术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过去我们经济落后,非遗保护也跟不上,现在不仅开始重视,而且上升到国家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层面,是一件大事、喜事。”阮文辉说,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尤其是各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民间,溢彩流光,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孩提时拜师学艺,到如今年近八旬,阮文辉大师将一生精力用在民间艺术的发扬之路上,如今,重视非遗的呼声越来越高,老人十分欣慰,大师认为,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会开拓非遗领域一番天地。
阮文辉说,现在一谈到非遗保护,许多人都在看能否创造经济价值。“能创造价值固然好,可是许多非遗艺术都是手工活,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做,而不是寄希望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在大师看来,现在对非遗的保护容易走极端,要么一味追求创造效益,要么就将希望寄托于两三位“有手艺”的传承人身上。而不去想,如果给非遗创造一个全社会都能参与的环境,才最有益于她的发展。
本报记者 王家安

(把多勋)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找准最佳点 打出“组合拳”
“简单的保护缺乏生命力,只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散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旅游产业和历史文化产业的融合,正是对华夏文明进行了再创新和发展,也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落脚点。”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表示,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国家牵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必将对甘肃旅游业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要将旅游和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应该寻找我省最能够代表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嫁接融合的最佳点,这个“点”需要有独一无二的惊绝性,有从文化产业转化为旅游产业的高转化度,最终将单体文化资源整体组合,建成大容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旅游景区,吸引更多人走进甘肃。
把多勋举例认为,兰州、敦煌、张掖以及河西走廊这些地方都具有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多元文化因素相叠加的集合地,可以进一步改造提升。例如兰州可重点发展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百里黄河风情线为开放型的公共资源,由于地形限制不宜打造大型旅游文化园区,可在沿线建多个开放的浓缩甘肃各地历史的文化小品做点缀,以此形成吸引力,再建设3-5个大型文化园区,如大兰山文化旅游景区(五泉山、兰山为主,辐射白塔山)、兴隆山山系生态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兴隆山、石佛沟、云顶山一直延伸到西固关山)、安宁仁寿山民俗文化黄河生态旅游景区、远郊3小时旅游圈的永登连城多元文化旅游景区(连城古镇、吐鲁沟、鲁土司衙门等)。
本报记者 李林娜

(南振岐)
南特数码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南振岐:将科技运用到产业发展中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高度,这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件幸事,说明甘肃把文化产业作为公共产业,迈出了开天辟地的第一步。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同时文化不能固守一成不变,所以文化要创新,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人的义务。甘肃文化资源丰厚,有伏羲文化、敦煌文化等重要的华夏文化元素,建立华夏文明创新区是必然的,也说明了党中央的政策倾向和创新发展华夏文化的决心。
目前,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并且规划了3341和1313等工程。作为甘肃省的文化企业自然迎来了发展东风和非常优越的发展机遇。南特集团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打造本土原创文化的方针,所以,不断推出本土特色的原创文化作品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形式,打造敦煌动漫,敦煌传奇。国家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更加树立了信心。
本报记者 朱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