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耍社火·过大年
千里陇原春意浓 各地庙会增喜庆

春节逛庙会、耍社火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春节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地处西部内陆的陇原大地,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年俗。
兰州
赶庙会最高兴的当属那些举着糖葫芦、拿着小风车的孩子们,个个穿得艳丽多彩,甭提多高兴了。五泉山公园内处处有戏、好戏连连,秦腔专场、猜灯谜、逛书市,热闹非凡。逛庙会的乐趣,当然少不了尝尝各种小吃,酿皮子、甜醅子、热冬果、烤羊肉、香喷喷的烤红薯、热腾腾的爆米花。过罢嘴瘾再去瞧瞧那捏糖人的、剪窗花的……这年过得还真有滋有味。
今春,华灯璀璨,金城无眠。滨河路两侧张灯结彩、处处火树银花……
在中山桥,红灯挂满喜庆、蓝带勾勒风骨,“红色之歌”唱响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的恢宏壮景;在城关黄河大桥北岸河畔,两条长达1280米的巨龙正抖动着金色的“龙鳞”,似乎准备在斑斓的夜空中乘云腾飞;在市民广场,穿过“大红门”,走过“龙抱柱”,“二龙戏珠”顿时映入眼帘,周围“龙之九子”也似乎从天而降,来参加这盛大欢庆的人间“盛会”。而“迪斯尼乐园”的伙伴们也不甘示弱,一齐来品尝“白兰瓜”、品味“三泡台”;在张掖路,挂在柳树上的一缕缕绿色LED“灯丝”迎风舞动,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最好写照。还有红色灯饰制成的“硕果累累”、布满草坪的紫色花朵、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
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阿凡达”的奇幻世界之中。

(玉泉观“上九”庙会)
天水
你见过万人倾巷的场面吗?人海如潮,后挤前拥摩肩擦踵,你只有随着人流前行,那会儿你决不需要向导,更不用担心走丢,所有朝山上走的人都是去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携幼去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朝观。朝观也称“上九会”。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每年这天,登上玉泉观进香,是天水人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
上九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月初八晚,观内各殿堂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道士衣冠整洁,诵经拜忏。子时(晚11时至次日1时)为进香高峰期,谓之“烧头香”。正月初九是正庙会的一天,人流更加拥挤。随着夹板舞的出现,庙会活动达到顶峰。这天,朝观的人上山时都必买一束冬青草(俗称吉祥草)戴于胸前,据说可消灾、免病、吉祥,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这是流传久远的民俗文化活动。
给大家介绍一下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夹板舞是—组古老又独特的民间庆典舞乐。相传当年罗玉河山洪成灾,天水市东关人祭罗玉河水神以求平安,并许愿每年“上九会”给玉皇大帝打夹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且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玉泉观“上九会”除继续传承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外,还增添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猜谜、征联、武术表演等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庙会。
武威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武威民间传统朝礼海藏寺“游百病”的日子,这一天,海藏寺内灯笼高照,香烟缭绕,彩旗飞舞。
按照武威延续下来的民间习俗,“游百病”的日子是十五、十六两天。从十四日晚的12点钟起,大雄宝殿前就人头攒动,陆续前来燃香的游客争先恐后地顶礼膜拜,脸上洋溢着新春的欢悦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一直到凌晨8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越来越多,将山门围得水泄不通。寺内人山人海,各个殿堂前梵音高宣、钟磬齐鸣,以佛教特有的方式迎接着每一个前来的游人。
此外,凉州花灯久负盛名。据说在唐朝时,皇帝唐玄宗对于繁华鼎盛的凉州和灯火辉煌的凉州灯会曾经流连忘返。每年春节期间,武威人就在古城镇一带布置黄河灯会。尤其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布置好的黄河灯远看像一座方方正正的灯城,灯月交辉,五彩缤纷。那雄伟华丽的山门,那闪闪烁烁的一片灯海,还有那高架在中心灯杆上的九莲宝灯,飘摇的幡旗、吊斗,映衬着祁连山周边开阔的田野……
甘南
神秘的小西藏,一个充满浓郁宗教氛围的高原圣境,一处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到甘南,去感受一下那浓重的宗教气氛。在那里能让你抛开闹市的纷扰,看到一种纯朴的生活,幸福地晒晒太阳,探寻一条神圣的朝拜之路。
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规模宏大的宗教法会,其中以农历正月毛兰姆法会最为著名。毛兰姆法会意为“祈祷法会”,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举行。主要活动有寺僧考试、辩经、诵经、展佛、法舞、祈祷等;其中农历正月初八为牲畜放生;晒佛法会在正月十三午前举行,当身着节日盛装的迎佛马队出现在拉卜楞寺大经堂前的广场上,就标志着晒佛法会即将开始。随着庄严肃穆的佛乐响起,百十名精壮的僧人在马队和乐队的引导下肩扛近百米长龙一样的大佛画卷,在骑马卫队的护送下前往晒佛台。六百多米的路上,来自甘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民众紧紧跟随着队伍,潮水般地涌向画卷长龙,争抢着向大佛上抛哈达,更多的人扑向佛卷,将自己的头或脸贴在佛卷上,祈望能得到保佑。
此外,临潭县城每年元宵节期间的万人拔河活动(当地人称万人扯绳),已经成为当地春节期间最为壮观的一项民俗活动。在元宵节前夜,坐落在西北边陲的临潭县城,彩旗飘扬,人声鼎沸,朵朵焰花在夜空中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来自甘南、临夏、定西等地的各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汇成欢乐的海洋。
定西
“一唱今年太平年,五谷丰登喜庆年,你挑上担担我抱上娃,咱夫妻二人呀要摘棉花……”
春节期间,定西社火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组合,雅俗共赏,寓教娱乐。这种来自黄土地的与歌舞、戏剧相结合的民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舞狮子俗称耍狮子。表演时两人顶狮,一人引狮,玩法因顶狮人的技艺高低而各异,寓意为“驯狮”。引狮人多由武术拳师手持小瓜灯作绣球,扮演英雄武士形象。在战鼓、长号助威声中引狮人与狮相互反复激烈“搏斗”多次,打完四门(即十字行),雄狮作驯服状,然后由引狮人指挥作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上高台、滚绣球、钻窗子等。最后,引狮人手牵狮头或飞身骑狮绕场结束。
旱船俗称跑旱船。表演时,船姑娘用布带将船身系在肩上,双手握住船身两侧的横杆,把持船只进退舞动。当船只冲波劈浪,遇礁搁浅时,在艄公紧张划桨的舞姿和铿锵紧促的锣鼓声配合下,花船急剧动荡,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当战胜艰险,畅游在风平浪静的水面时,花船按艄公徐徐划桨的舞姿,悠然荡漾,再伴以轻快的船曲,边唱边舞,直至曲尽船停。此节目从始至终跌宕有致,波澜起伏,艄公和船姑娘配合默契,乐而不俗。
高台俗称铁芯子。是用铁棍焊接成五六米高的骨架,下端插在石磨眼里,上端装饰成五彩缤纷的树枝或花朵,把小孩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叶面,并按戏剧情节,各自作出亮相姿态。采用人抬、车拉,缓缓移动,玄妙异常。
除此之外,还有幽默风趣的“蛤蟆娃”“推车子”“跑黑驴”,妙趣横生的“踩高跷”“跑纸马”,气势磅礴的“太平鼓”“筒子鼓”“舞龙灯”等多样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