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临洮县域经济与文化考量之一
耸立在街头的哥舒翰纪功碑
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示意图
临洮县城鸟瞰图
没有工业,基础薄弱,远离工业化的进程;但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临洮。
近日,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功注册“貂蝉”和“貂蝉故里”共78个类别商标后。这不仅标志着甘肃、山西、陕西三省四地“貂蝉故里”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也吸引了更多世人的目光重新审视这片热土。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文化县”、“彩陶之乡”之美誉。如今的临洮县,被称为兰州的“后花园”,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战略和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战略下,临洮县凭借着它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不等不靠,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重点围绕“中心”作文章,紧扣“融入”动脑筋,在“中心”上借力,在“融入”上推进,在发展理念上紧跟兰州,在产业开发上对接兰州,在人居环境上接轨兰州,着力打造兰州南部最佳“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城市,以崭新的身姿呈现于世人面前。
阅读提示
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的临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大县”之美誉。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临洮,除了马家窑文化外,还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都是因首先发现于临洮而得名。
从发展意义上讲,中铺园区距离兰州37公里,处于兰州“半小时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中,也是兰州“一小时都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和兰州——临洮产业带的核心区。
在深厚文化底蕴的依托下,近年来除了旅游发展外,临洮县城规模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张到17平方公里,今后的规划将达到25平方公里。在县城扩张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房地产产业。近年来当地房地产发展比较迅猛。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占地200多万平方、30多个小区的住宅开发。
古文化的衰落有诸多因素,在城市化、市场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古文化、现有资源尽快提升县域经济,应该是临洮县的当务之急。
在依托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旅游产业开发方面,尽管临洮当地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临洮文化旅游和现代旅游还有很大的差距。
整合特色资源推动县域经济升级
临洮县委县政府是如何对当地优势资源整合来发展特色经济之路的呢?
临洮县自古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份,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开发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临洮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已经形成比较优势的马铃薯、蔬菜、花卉、畜牧养殖、劳务等特色产业,来实现增收。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当地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
从1998年开始,临洮县委县政府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利用洮河水资源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将花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从过去的观赏型转化为目前的产业型,加快建成了占地1580余亩的临洮千亩花卉示范基地,现已形成了以临洮大丽花、唐菖蒲、郁金香、观赏百合兰花系列等为主的球宿根花卉50多种、300多个品种,以紫斑牡丹、月季为主的灌木花卉6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当地已经培育壮大了三易、苗圃、森源等花木繁育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岳麓山紫斑牡丹种植资源圃,全县花木种植面积达3万亩,为调整临洮县农业结构和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临洮县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该县的工业基础还较为薄弱,要解决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就必须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把工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托强大的工业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这是推动临洮科学发展的主攻战略。
在经过多方面缜密考虑之后,依托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的开通等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定(西)临(洮)公路改造项目的启动等优势条件,县委县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中铺园区。从发展意义上讲,中铺园区距离兰州37公里,处于兰州“半小时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中,也是兰州“一小时都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和兰州——临洮产业带的核心区。此外,将园区规划在此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园区周围矿产资源丰富。据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共发现矿产资源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在非金属矿藏中,石灰岩、方解石、白云岩、萤石矿、滑石矿、花岗岩等,主要分布在中铺镇一带。目前,已经入驻园区的三易水泥、苯日公司、东风模板等企业已经投产运行。
实际上,临洮县委县政府在规划建设中铺园区之时,就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积极向兰州靠拢,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通过县上的努力,在定西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铺园区主动向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兰州高新区)伸出友好合作之手,而中铺园区的发展前景也得到了兰州高新区的充分认可。经过双方的充分协商,最终成功实现“联姻”。并且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兰州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临洮县政府和兰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兰州高新区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规划在服从定西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临洮县政府和兰州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共同建设。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被列入省“十二五”规划
一条河流是一部史书,是流动的文化长廊,是大自然美丽的画卷。“千里洮河,唯富临洮”,洮河水滋润、浇灌了这片土地,也培育了灿烂的文明之花。
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的临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大县”之美誉。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距今约5000年历史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遗存中最灿烂的代表,是仰韶
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峰。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洮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珍、副部长曹玉孝向记者介绍,临洮县着力打造的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已经被纳入甘肃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
在临洮,除了马家窑文化外,还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都是因首先发现于临洮而得名。
临洮另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便是“老子文化”。当地人告诉记者,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飞升”在甘肃临洮。3月28日是老子飞升的日子,这既有历史文献记载,也有不少民间传说。每年的这个日子,当地举行的庙会都会吸引许多人来,人气非常旺。
在临洮县城北部十五公里的地方,这便是秦长城西端首起地。临洮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明显,走向清楚,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嘴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共等5个乡(镇)境,约45公里。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貂蝉故里、李氏文化、唐明皇御笔亲书哥舒翰纪功碑、古汉墓群、三国姜维点将台、明代超然书院等历史古迹四散分布。
据临洮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现有各类文物点16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去年52万人来临洮旅游
历史文化就是财富。如何把文化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将其变成经济势力一直以来都是临洮县非常重视的。
临洮县着眼于创建“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紧紧依托洮河穿境而过的自然条件优势、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优势和靠近兰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全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激发文化活力,全面提升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临洮县致力于突出文化特色,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开始在以文化为名片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上下功夫,提出了“商旅活县”的战略,推动该县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添加活力。当地以挖掘开发马家窑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为主线和灵魂,修建了老子飞升阁、凤台、道统祠、椒山书院、姜维墩等历史文化建筑。
据统计,2010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52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3200多万元。
在深厚文化底蕴的依托下,近年来除了旅游发展外,临洮县城规模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张到17平方公里,今后的规划将达到25平方公里。在县城扩张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房地产产业。近年来当地房地产发展比较迅猛。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占地200多万平方、30多个小区的住宅开发。
依托资源走低耗能低污染之路
“彩陶之乡”、“老子故里”、“李氏之根”、“貂蝉故里”、“八思巴文化”……品味这些古老文化的精髓,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拉锯地、作为古陇西郡郡治之地,临洮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是走进如今的临洮,大家都会有一丝感伤——古文化的衰落。
古文化的衰落有诸多因素的,在城市化、市场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古文化、现有资源尽快提升县域经济的提升,应该是临洮县的当务之急。
合慧经济研究机构指出,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利用,让临洮走一条低耗能、低污染之路,将当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
临洮县委县政府的基本构思是,按照“打造山水临洮,彰显文化特色”的理念,突出抓好“一中心”、“两线”、“三门”、“四条道路”的建设,全力打造兰州南部最佳“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城市。当地重点围绕“中心”作文章,紧扣“融入”动脑筋,在“中心”上借力,在“融入”上推进,在发展理念上紧跟兰州,在产业开发上对接兰州,在人居环境上接轨兰州,投资6.5亿进行城市改扩建设,谋求新一轮的大发展、快发展,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当然,真正融入兰州都市经济圈,其实质在于经济形态的融合。目前,临洮县正在建设的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经和兰州高新区实现战略合作,作为兰州高新区向南发展的承接地。同时,利用兰州城区和临洮之间的土地建设一个24平方公里的兰州生活基地,也让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更为缩短。但是在产业方面,临洮的马铃薯产业、花卉产业与兰州城市融合还不够密切,这将是今后当地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依托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旅游产业开发方面,尽管临洮当地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临洮文化旅游和现代旅游还有很大的差距。
纵观国内依托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旅游产业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遗址原貌保存完整,视觉冲击力强,经济开发效益卓著。这类文化遗址的人气较旺,而且作为国家或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发与保护上,也较易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游养保,以保促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旅游文化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如古罗马的大竞技场,中国的西安秦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等等。另一类是历史文化价值较大,但原址经过历代风雨侵袭、人为毁蚀后,视觉冲击殆尽,甚至连具体的物质外壳也显得模糊,人们的游兴较淡。临洮依托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目前也属后类。这就需要当地要重新审视和合理开发现有资源,如合成三维景象还原历史,依托文化资源发展酒类、服装、补品等产业,实现县域古老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记者 杨重琦、俞晨元、许文斌、童微、王占东、孙雅彬 见习记者 王晶璟
(特别鸣谢临洮县委宣传部对本文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