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 题:微短剧产业进阶
新华网记者杨光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今年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繁荣背后,是行业从“流量为王”到“价值为王”的变革。微短剧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新趋势?我们用五个关键词透视其发展格局。
精品化:从“成本洼地”到“品质高地”
“微短剧时间虽短,但内容不能短,品质不能打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冬说。精品化已从可选项变为生存的必选项。
过去一年,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品质洗牌”。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透露,平台年内已三次大幅提升审核标准,倒逼创作者摒弃猎奇套路,转向打磨剧本逻辑与人物塑造。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则以亲身经历描绘了行业升级的轨迹:“2022年我们用手机拍一部短剧成本约5万元,如今一部精品短剧投入已达150万元。”厂牌“马厩制片厂”出品的《盛夏芬德拉》以电影级质感实现了上线十几天播放量破30亿的成绩,证明了优质内容的市场号召力。
这样的转变直接反映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作端,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将长剧的工业化标准、精细打磨注入微短剧生产。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介绍说,《弄潮》为还原80年代场景赴湖南纺织厂采风,演员全程学习方言,正是长视频匠心精神下沉的缩影。消费端,用户审美快速提升,对粗制滥造的容忍度急剧下降。多位平台负责人表示,随着用户审美的提升,市场已展现出为高质量内容付费的强烈意愿,这为微短剧的精品化转型提供了直接动力。

图为短剧《盛夏芬德拉》《弄潮》海报
微短剧市场正从“成本洼地”的流量竞争,转向“品质高地”的价值竞争。
跨界融合:“微短剧+”激活产业乘数效应
从目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微短剧的价值远不止于内容传播,更在于其链接多领域的乘数效应,“微短剧+”模式正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
快手磁力引擎内容消费业务负责人米娜介绍了与德克士、必胜客等品牌的定制剧案例,将产品卖点自然融入剧情,撬动4.5亿话题曝光,实现了“品效合一”。文旅融合模式同样火热,容量短剧副总裁胡朝清表示,他们正推进“一剧一线一特色”项目,打造“带你去个好地方”系列,将内容与地方文旅资源深度绑定。
微短剧的“跨界”优势源于其形式:轻量化、易传播、强情感链接。它能够以较低成本为传统行业进行“情感化、故事化”的营销赋能。此外,“长短联动”是内容产业内部的另一重要融合。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以《唐朝诡事录》为例,强调长剧与微短剧应“平视甚至共创”,通过矩阵式开发延长IP生命周期,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芒果TV则通过“热点剧场”将《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IP衍生为微短剧,实现流量共享与价值共振。

图为《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唐诡奇谭》、《乘风破浪的姐姐》衍生短剧《乘风2025之三十而励》海报
微短剧突破了单一内容形态,成为一个链接用户、品牌、地方与文化的媒介,其商业模式也从单一的付费投流,拓展至分账、品牌合作、产业带动等多元路径。
技术赋能:AI成为提质增效的重要工具
技术是精品化的“加速器”,曾经仅是遥远概念的AIGC,如今早已在微短剧市场落地,成为创作与运营的重要工具。
在创作端,AIGC辅助编剧、自动生成分镜已成为很多短剧公司的标准流程;在用户侧,一些视频平台通过眼动仪、皮肤电等技术“让用户情绪可视化”,反哺内容优化;在体验端,互动剧、个性化弹幕等技术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据行业估算,AI的广泛应用能使微短剧前期策划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
AI带来的商业价值也在井喷式扩大。据酱油文化创始人黄浩南透露,AI生成的漫剧市场付费规模(日流水)已从年初的100万飙升至目前的2000万,AIGC不仅极大降低了动画、玄幻等高风险题材的制作门槛,更在避免题材同质化上发挥关键作用。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与创意并列的生产力核心,它正在重塑从创意产生到商业变现的每一个环节。
人文为本:从“情绪消费”到“情感共鸣”
当行业度过最初的流量至上时期,微短剧市场已不再满足于浅层爽感的“情绪表达”,转而追求能与用户建立深层连接的“情感共鸣”。
根据红果短剧平台观察,凡是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其用户评论数都会非常高,用户粘性和停留时长也显著提升。这反映了用户需求的升级:从最初的“即时解馋”到渴望“营养与回味”。北京长信影视董事长郭靖宇表示:“情绪共鸣是喜怒哀乐,情感共鸣是让观众在深层情感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感动自己。”容量短剧副总裁胡朝清认为,精品创作应回归“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笑有泪的小人物、有爱有梦的真生活”。
一批兼具社会关怀与文化底蕴的作品成为市场新宠,如聚焦街道办工作的《西城无小事》、传承非遗文化的《傩戏》等。中国广电联合会发布了包括《火神七日》《山河棋语》在内的四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将传统文化借由微短剧的形态,打通与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图为短剧《西城无小事》《傩戏》海报
不难预见,未来微短剧的竞争力,将从“冲突密度”转向“情感深度”,其承担的角色也将从“情绪快消品”过渡为“时代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出海提速:从“文化试水”到“全球战略”
从简单的译制输出,到针对海外市场定制开发,微短剧出海已进入“全球本土化”的2.0阶段。
据了解,一些头部短剧公司如九州文化、点众科技等,均在海外建立了本土团队;出海渠道从YouTube等大众平台,转向专门面向海外的短剧App,山海星辰文化等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海外短剧平台,登陆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海题材从古装、言情等传统优势类目,向都市、悬疑、现实主义等多元类型拓展。微短剧正凭借其轻快、强情节、易理解的特点,成为打通全球市场的高效文化载体。
九州文化联合创始人仲佳奇透露:“我们去年一年上线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摄剧,1500-2000部国产剧译制出海。”这组数据揭示了出海业务的巨大体量和成熟模式。微短剧不仅是国内文化消费的热点,更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一支“轻骑兵”。
精品化确立了内容的标准,跨界融合拓展了产业的边界,技术赋能提供了进化的引擎,人文为本回归了创作的本源,出海提速打开了增长的天空。当行业不再对流量焦虑,当创作者的匠心得到市场的反馈,微短剧便能摆脱浮躁,成长为一种坚实的文化力量,在方寸之间承载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