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遗产日前夕,天水市博物馆招募了40组家庭,26名志愿者共同参与了“釉”里乾坤瓷器釉色知识普及活动。
活动伊始,宣教老师从“釉”字的来源,釉的作用、釉色的分类以及典型名釉鉴赏四个方面,向大家系统讲解了釉色知识。

釉是覆盖在瓷器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颜色,釉的颜色就称为釉色。随着瓷器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瓷器由单色釉彩素瓷发展为多种釉彩的彩瓷,主要根据配料组成、制备方法、外观特征和胚体种类进行分类。釉色瓷承载了不同君王的治世观念和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釉中所含有着色剂的金属氧化物不同,以及烧制温度和火焰的差异,成品所显现出的釉色也不尽相同。釉料中铁含量高于0.75%时则为青釉,低于0.75%则为白釉,在釉料中加入金属元素铜,高温下呈现红色,低温下呈现绿色,加入钴着色剂则为蓝色。

在介绍完青釉、白釉、黑釉以及钧釉瓷器图片后,宣教员着重介绍了青釉瓷器。青釉瓷的含铁量在1%—3%,经过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泽,从商代原始瓷器上出现的青釉至明清景德镇官窑的青釉瓷器,青釉烧瓷长盛不衰,是我国制瓷史上最为经典的釉色。
知识讲解结束后,宣教老师带领大家用纸板制作手工瓷瓶模型,从绘画制模到裁剪粘贴、创意绘彩,每组家庭成员与志愿者们分工协作,细心完成每一个制作流程。

瓷器釉彩的发展、创新与传承,离不开古代能工巧匠的创新创造和反复试验。此次活动的开展在普及釉色瓷知识的同时,也让参与者通过互动体验铭记工匠背后凝聚的汗水与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
(来源:天水市博物馆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