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天水市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水下考古与南海一号》《文化遗产: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两场学术讲座,将于5月9日下午在市博物馆伏羲学院明道堂举行。届时,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键将为大家讲述有关中国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南海Ⅰ号”的故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晓帆将带大家从文化遗产里了解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讲座预告】
一、时 间
5月9日(星期天)下午14:30—17:00
二、地 点
天水市博物馆伏羲学院明道堂
三、讲题及主讲人
1.《水下考古与南海一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键
2.《文化遗产: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晓帆
四、主讲人简介

孙键,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1987年于南开大学毕业,1987年至200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工作,2009年调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了历年来的主要水下考古工作。主持了“南澳Ⅰ号”明代沉船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均州城水下考古调查等工作,其中获得2010、201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奖、考古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奖。现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领队,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专家、科技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杜晓帆,男,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1984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文学博士(1999年)。曾任甘肃省博物馆讲解员(1984-1991年)、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特别研究员(1999-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2001-2015年)。出版《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乡村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研究》(合著)、《从价值认知到保护实践:永泰庄寨》(合著)、《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4・隋唐》(合著)、《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主编)、《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与传统造纸》(主编)、《乡村文化遗产的未来:堂安论坛纪实与贵州实践》(主编)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多篇。
五、主持人
刘玉璞,天水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六、参加讲座须知
诚邀各位感兴趣的人士前来聆听讲座。
讲座当天请提前凭身份证在天水市博物馆大门(伏羲庙北门)按照景区疫情防控要求换取入馆门票进入。讲座期间请大家全程佩戴口罩,提前10分钟到场入座,讲座开始前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闭状态。
天水市博物馆
2021年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