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展
“迎新年贺新春,欢欢喜喜做灯笼”社教活动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每年农历新年中的重要节日。每逢元宵必有一“闹”,因而又称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贯穿其中。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2月9日,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展“迎新年贺新春,欢欢喜喜做灯笼”为主题的亲子灯笼手工制作社教活动,本期活动继续以传播传统民俗为主旨,寓教于乐为目的,进一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前期为了营造欢乐的气氛,这次将报名人数增加到50人。为了扩大宣传,我们将宣传条幅悬挂在大门外。

活动开始前按名单点名,并在大门外合影。然后讲解员带领小朋友参观了解天水民俗博物馆。参观结束后,讲解员在会议室介绍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并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在皮影戏和银杏院。活动中孩子们相互探讨,请教父母,拼装成形、黏贴组合,有条不紊、耐心细致地做着手中的元宵花灯。经过大家的巧手,花灯相继成形,配上LED小灯珠,鲤鱼跳龙门灯笼、传统宝瓶灯笼、宫灯、福字灯笼,一盏盏精致的灯笼让大家提前感受了一回元宵灯会的热闹气氛。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孩子和家长们都很喜悦,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种提灯不仅可以用来照亮,更是取一种照亮锦绣前程的美好祝愿。所以红灯笼寓意着喜气、吉祥。

通过灯笼的手工制作让小朋友们不仅感受到了年的味道,也传承了我们传统的文化。让小朋友们的年味更浓,假期生活更丰富。参与活动的家长纷纷表示,以传承文化的活动方式迎接传统佳节很有意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灯笼挂在了戏苑,对外展示。正月十五将由工作人员在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灯笼上贴上谜条进行灯谜竞猜活动。最后为参加活动的孩子发放纪念品。
此次活动让学生们在回归传统民俗、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孩子们喜欢的手工环节,使学生在制作手工、感受传统文化等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

|